方劑組成解釋
「大餅子」方劑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 附子性溫,味辛甘,入心、腎、膀胱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腎壯陽、散寒止痛之功效。此方中附子可溫暖脾胃陽氣,驅散寒邪,對於陽虛寒凝、脾胃不和導致的寒性腹痛、肢冷、面色蒼白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 協同其他藥物: 附子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增強其藥效,例如,附子與乾薑配伍,可以增強溫陽散寒之效;附子與桂枝配伍,可以增強溫經通絡之效。因此,附子在「大餅子」方劑中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治療作用。
大餅子方劑在傳統中醫學中,用於治療某些特定疾病,其組成成分中包含鉛粉,此處的鉛粉通常指的是經過特殊炮製的醋酸鉛,又名密陀僧。在古時,中醫認為鉛粉具有收斂固澀、解毒殺蟲的功效。它能幫助止血、治癒皮膚病變及瘡瘍等症狀。然而,現代醫學已知鉛為有毒金屬,長期或過量接觸可導致鉛中毒,影響神經、血液、腎臟等多個系統。因此,對於含有鉛粉的傳統方劑,當代中醫臨床應用時會極度謹慎,並傾向於尋找更安全的替代品,避免對患者造成潛在危害。現代中醫更強調辨證施治,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靈活調整方藥,以確保療效與安全兼顧。
「大餅子」方劑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芳香化濕: 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化濕之效,能解表散寒,化解濕邪。此方治病以濕邪為標,而藿香能有效祛除濕氣,改善脾胃功能,從根本上解決病症。
- 理氣止痛: 藿香亦能理氣止痛,對於濕邪阻滯所致的脘腹脹痛、嘔吐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大餅子」方劑中加入藿香,不僅有助於祛除濕邪,更能改善相關症狀,提升療效。
「大餅子」方劑中包含丁香,主要原因有二: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之效。對於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嘔吐等症,丁香可以起到溫中散寒、促進消化、緩解疼痛的作用。
- 芳香醒脾: 丁香氣味芳香,能醒脾開胃,增進食慾。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者,丁香可以起到開胃健脾的作用。
因此,在「大餅子」方劑中加入丁香,旨在通過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芳香醒脾的功效,達到治療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等症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餅子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驚瀉」,指因驚恐傷神、氣機逆亂所致泄瀉。其病機可能與心脾兩虛、肝膽失調相關,驚則氣亂,擾動中焦,使脾失健運而水穀下趨成瀉。方中以溫陽鎮驚、調氣化濕為法,適用於小兒驚風兼泄瀉,或成人因驚嚇引發的腹瀉。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大附子(炮製)
- 性味辛熱,通行十二經,溫補脾腎之陽,散寒止瀉。
- 炮製後減其毒性,增溫裡固脫之效,適用於陽虛氣弱之泄瀉。
韶粉(即輕粉,氯化亞汞)
- 傳統用作攻毒、逐水、鎮驚,然其性峻烈,可能取其沉降之性以定驚,兼消積滯。
- 與附子配伍,一溫一寒,一升一降,調和氣機,但需注意用量。
藿香
- 芳香化濕、醒脾和胃,助附子振奮脾陽,兼解濕濁困阻,緩瀉下之勢。
丁香
- 溫中降逆,理氣止瀉,與附子協同溫暖中焦,並抑肝氣橫逆犯胃。
三、治療原理
- 溫陽固脫:附子為主藥,針對驚瀉後脾腎陽虛、固攝無力,佐丁香加強溫中止瀉。
- 鎮驚化濕:韶粉沉降定驚,藿香化濕醒脾,共調氣機紊亂。
- 劑型設計:製為餅狀,以米飲送服,顧護胃氣,緩和藥性,適合驚瀉後體虛者。
此方結合溫補、鎮驚、化濕,體現「急則治標」(止瀉定驚)與「緩則治本」(溫陽健脾)的思路,契合古代對驚瀉的辨治邏輯。
傳統服藥法
大附子(破,炮,淨)2片,韶粉1塊(附子大),藿香5錢,丁香50粒。
上為末,滴水為餅,如棋子大。每
服1餅,飯飲化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熱燥烈的性質,陰虛火旺、內熱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大餅子,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石壁經》。 組成:大附子(破,炮,淨)2片,韶粉1塊(附子大),藿香5錢,丁香50粒。 主治:驚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