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鱉頭足丸

大鱉頭足丸

DA BIE TOU Z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2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1%
大腸經 17%
肺經 14%
胃經 14%
心經 9%
肝經 9%
小腸經 4%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鱉頭足丸」方劑中包含「鱉頭」,主要源於中醫藥理論中「以形補形」的觀念。

鱉頭,味甘鹹,性平,歸腎經,具有滋陰補腎、益氣填精的功效。其外形似人頭,而腎主骨,骨為髓之府,與頭部、腦部關係密切。因此,古人認為鱉頭具有補腦益智、強壯筋骨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頭昏眼花、記憶力減退、腰膝酸軟等症狀。

此外,鱉頭富含膠原蛋白,具有美容養顏、延緩衰老的功效,這也是其被廣泛運用於方劑中的原因之一。

[大鱉頭足丸]方劑中使用[乾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止痛消腫: 乾漆性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鱉頭足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乾漆可以配合鱉頭足,起到清熱消腫、止痛止血的作用,改善跌打損傷後的疼痛和腫脹。
  2. 活血化瘀: 乾漆入肝經,有活血化瘀的作用。配合鱉頭足的活血化瘀之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改善跌打損傷後的瘀血腫痛。

大鱉頭足丸方劑中包含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瘀血疼痛: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由瘀血引起的疼痛。大鱉頭足丸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白芍可協同其他藥材,舒筋活血,消腫止痛。
  2. 滋陰養血:白芍兼具滋陰作用,可以補充血氣,改善氣血不足,使患者體質得到改善,配合其他藥材,有助於傷口癒合,促進康復。

大鱉頭足丸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血,增強體質: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鱉頭足性寒,味甘鹹,歸腎、肝經,具有滋陰補腎、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人參的溫補之性可中和鱉頭足的寒涼之性,平衡藥性,並增強其補腎益精、滋陰養血的功效,使藥效更全面。

2. 協同增效,相輔相成: 人參能補氣益血,增強機體的抵抗力,為鱉頭足的滋陰補腎、清熱解毒等功效提供能量支持,使藥效更顯著。同時,人參的安神益智作用可緩解鱉頭足可能帶來的寒涼之氣引起的頭暈乏力、精神不振等副作用,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大鱉頭足丸中包含天花粉,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清熱解毒:天花粉味甘性寒,善於清熱解毒,對於由熱毒引起的各種疾病,如瘡瘍腫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2. 瀉火通淋:天花粉可清泄肺熱,利尿通淋,對於熱淋、石淋、尿路感染等症狀,亦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天花粉的清熱解毒、瀉火通淋功效,使其成為大鱉頭足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大鱉頭足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 鱉頭足性寒,藥性較烈,甘草性甘溫,能緩解其寒性,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或副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2. 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易吸收: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調和諸藥的作用。它可以幫助鱉頭足更好地發揮其藥效,並促進藥物的吸收,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鱉頭足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脅下積氣,羸瘦骨立,圊便不節」,即小兒因氣滯、痰結或血瘀導致的脅下積塊(類似積聚、癥瘕),形體消瘦如骨立,並伴隨大小便失調(可能為腹瀉或失禁)。此證屬虛實夾雜,既有氣血虧虛(羸瘦),又有邪實(積氣),故需攻補兼施。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以「鱉頭、鱉足」為君藥,搭配活血、益氣、養陰之品,整體具有軟堅散結、補虛化瘀之效。

  1. 君藥:鱉頭、鱉足(酒製)

    • 鱉甲類藥材(頭、足)傳統用於「軟堅散結」,主治癥瘕積聚。酒浸炙黃可增強其活血通絡之效。
    • 鱉頭、足取「以形治形」思維,針對脅下積塊(形似鱉甲堅硬),且「足」象徵行走之力,或寓意通絡消積。
  2. 臣藥:乾漆、紫芝

    • 乾漆(炒):性辛溫,能破血消積、殺蟲,古代用於「祛瘀通經」,助鱉頭足攻逐脅下瘀滯。
    • 紫芝:補氣安神,益精強骨,可緩和乾漆之峻烈,兼顧小兒虛弱體質。
  3. 佐使藥:人參、芍藥、栝樓根、甘草、蜜

    • 人參、甘草:益氣健脾,補小兒羸瘦之虛,防攻伐傷正。
    • 芍藥:養血柔肝,緩急止痛,助調和肝脾(脅下屬肝經)。
    • 栝樓根(天花粉):清熱生津,防燥血傷陰,兼治「圊便不節」可能的熱結或津虧。
    • 煉蜜為丸:緩和藥性,護胃氣,適合小兒服用。

三、配伍思路與推論

  1. 攻補兼施

    • 攻邪:鱉頭足軟堅 + 乾漆破瘀 → 針對「積氣」。
    • 補虛:人參、紫芝、甘草補氣,芍藥養血 → 針對「羸瘦」。
  2. 標本同治

    • 積塊為標(瘀滯),氣血虛為本,故以消積為主,補虛為輔。
  3. 肝脾同調

    • 脅下屬肝經,便溏屬脾虛,方中芍藥柔肝,人參健脾,契合小兒「肝常有餘,脾常不足」之體質。

此方體現了古代兒科對「積滯成疳」的治療特點,即消積不忘扶正,峻藥緩投(丸劑),兼顧小兒嬌嫩之體。

傳統服藥法


鱉頭1具(酒浸一一宿,炙令黃),鱉足1具(酒浸一一宿,炙令黃),乾漆2分(炒),紫芝3分,芍藥3分,人參3分,栝樓根3分,甘草4分。
上為禾,煉蜜為丸,如胡豆大。
每服1丸,日3次。鱉截之,去頷,下段足,取腕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收斂作用,小便不利者慎用。
  • 本方有滑腸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身體消瘦

相同名稱方劑


大鱉頭足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二引《嬰孺方》。 組成:鱉頭1具(酒浸1宿,炙令黃),鱉足1具(酒浸1宿,炙令黃),乾漆2分(炒),紫芝3分,芍藥3分,人參3分,栝樓根3分,甘草4分。 主治:小兒脅下積氣,羸瘦骨立,圊便不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