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寸金散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止痙: 蟬蛻性味甘涼,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止痙解搐之效。寸金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風、抽搐等症,蟬蛻可清熱解毒,熄風止痙,幫助緩解患兒的痙攣發作。
- 透疹止癢: 蟬蛻還能透疹止癢,對於因風熱引起的疹子,如麻疹、風疹等,具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寸金散中加入蟬蛻,可以促進疹子透發,減輕皮膚瘙癢,加速病程恢復。
寸金散中包含紫河車,主要基於其補腎填精、益氣養血的功效。
紫河車,即人胎盤,性溫,味甘鹹,歸腎、脾經。其具有以下作用:
- 補腎填精: 針對腎虛精虧導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不孕不育等症狀。
- 益氣養血: 可改善氣血不足引起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
寸金散常用於治療腎虛精虧、氣血不足所致的各種疾病,而紫河車的藥性正好能與方劑中的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寸金散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如下:
-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功效。寸金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泄瀉、腹痛、食少、倦怠等症狀,而白朮的健脾益氣作用可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於消化吸收,改善腹瀉等症狀。
- 燥濕止瀉: 白朮具有燥濕利水之效,可消除體內濕氣,緩解濕邪對脾胃的影響。寸金散中常配伍其他燥濕藥物,如蒼朮、厚朴等,共同發揮燥濕止瀉的效果。
寸金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寸金散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 升陽舉陷: 川芎氣味芳香,能升陽舉陷,治療頭昏腦脹、肢體麻木等症。寸金散中加入川芎,可以改善氣血運行,改善頭昏腦脹等症狀。
主治功效
寸金散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多個醫籍的內容,寸金散的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如下:
一、鼻衄不止(鼻出血)
- 古文出處: 《衛生寶鑒》、《本草綱目》、《丹臺玉案》、《不居集》
- 症狀: 鼻腔出血不止。
- 治療原理:
- 《衛生寶鑒》及《本草綱目》版本寸金散以甘草、土馬騌、黃藥子為主要成分。其中,土馬騌(牆上有者是)及黃藥子具有清熱涼血的作用,生甘草和中緩急,用於因熱邪上擾,血熱妄行所致的鼻衄。
- 《丹臺玉案》版本的寸金散則由黃藥子、土馬鬃、生甘草組成,原理同上。
- 《不居集》記載羅太無寸金散,未提供具體成分,但與黃芩芍藥湯並列,二者均用以治療衄不止,推測羅太無寸金散亦可能以清熱涼血為主。
- 方劑組成推測: 綜合各版本,寸金散治療鼻衄,可能以清熱涼血藥物為主要組成。
二、婦人子腸下不收(產後子宮脫垂)
- 古文出處: 《衛生寶鑒》、《景嶽全書》
- 症狀: 產後子宮脫出陰道口外。
- 治療原理: 《衛生寶鑒》版本寸金散以蛇牀子、韶腦、葫蘆巴、紫梢花為主要成分,採用外洗法。蛇牀子溫腎助陽、祛風燥濕;葫蘆巴溫腎助陽;紫梢花、韶腦的功效有待考證。此方可能透過溫陽固澀、收斂的作用,幫助子宮復位。
- 方劑組成: 蛇牀子、韶腦、葫蘆巴、紫梢花等。
三、心經煩熱,血妄行,舌上血出不止
- 古文出處: 《聖濟總錄》、《奇效良方》、《雜病廣要》、《景嶽全書》
- 症狀: 心煩熱,舌上出血不止。
- 治療原理: 《聖濟總錄》等書記載的寸金散以新蒲黃、新白麵、牛黃、龍腦為主要成分。蒲黃活血止血;牛黃清心豁痰、涼肝熄風;龍腦開竅醒神,此方主要透過清心涼血、活血止血的原理來治療舌上出血。新白麵的作用有待考證,可能為賦形劑或具有一定的收斂止血作用。
- 方劑組成: 新蒲黃、新白麵、牛黃、龍腦等。
四、難產、催生
- 古文出處: 《聖濟總錄》、《本草綱目》、《婦人大全良方》、《丹溪治法心要》、《喻選古方試驗》、《證類本草》
- 症狀: 分娩困難,胎兒難以娩出。
- 治療原理: 《聖濟總錄》等書記載的勝妙寸金散以敗筆頭燒灰為主要成分。敗筆頭燒灰可能具有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的作用,有助於催產。配合生藕汁,取其涼血活血之功,加強藥效。
- 方劑組成: 敗筆頭燒灰、生藕汁等。
五、癰疽腫毒
- 古文出處: 《瘍醫大全》
- 症狀: 皮膚紅腫熱痛,化膿或未化膿。
- 治療原理: 《瘍醫大全》版本寸金散以外用為主,以天花粉、赤芍、白芷、薑黃、白芨、芙蓉葉等為主要成分。天花粉清熱瀉火、消腫排膿;赤芍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白芷解表散風、燥濕止痛;薑黃破血行氣、通經止痛;白芨收斂止血、消腫生肌;芙蓉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此方主要透過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的原理來治療癰疽腫毒。
- 方劑組成: 天花粉、赤芍、白芷、薑黃、白芨、芙蓉葉等。
六、惡瘡久不效,或外傷肌肉,水入作膿焮腫,久不瘥
- 古文出處: 《聖濟總錄》
- 症狀: 瘡口長期不癒合,或外傷後感染化膿,紅腫疼痛。
- 治療原理: 《聖濟總錄》版本寸金散以外用為主,以蝦蟆、新磚等分為主要成分,具有拔毒、消腫、去腐生肌之效。
- 方劑組成: 蝦蟆、新磚等。
七、吐痢後生慢驚風及心肺中風
- 古文出處: 《幼幼新書》
- 症狀: 嘔吐腹瀉後出現的慢性驚風,或心肺功能失調。
- 治療原理: 《幼幼新書》版本寸金散未列明具體藥物,僅記載配伍硃砂、麝香、薄荷等,推測具有鎮驚安神、清心豁痰之效。
- 方劑組成: 硃砂、麝香、薄荷等。
八、風虛痰作,頭痛不止
- 古文出處: 《葉氏錄驗方》
- 症狀: 因風邪、痰濁引起的頭痛,持續不緩解。
- 治療原理: 《葉氏錄驗方》版本寸金散以川芎、香白芷、藿香葉、防風、天麻、人參、雄黃、地龍、甘草、蠍為主要成分。川芎、白芷、防風、天麻等祛風止痛;藿香化濕和中;人參補氣;雄黃、地龍、蠍等具有祛風、化痰、通絡的作用。此方可能透過祛風化痰、通絡止痛的原理來治療頭痛。
- 方劑組成: 川芎、香白芷、藿香葉、防風、天麻、人參、雄黃、地龍、甘草、蠍等。
- 備註: 此方中雄黃有毒性,不宜長期或大量使用。
總結:
寸金散並非單一方劑,而是在不同醫籍中記載的多個同名方劑的統稱。根據不同的組成,寸金散的功效和主治範圍廣泛,涵蓋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多個領域。其主要功效包括:
- 清熱涼血止血: 用於鼻衄、舌上出血等出血性疾病。
- 溫陽固澀收斂: 用於產後子宮脫垂。
- 活血化瘀催產: 用於難產、催生。
- 清熱解毒消腫: 用於癰疽腫毒、惡瘡等外科疾病。
- 祛風化痰止痛: 用於頭痛等症。
- **鎮驚安神:**用於小兒驚風。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醫籍中記載的方劑組成和用法用量可能存在差異,且部分藥物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現代應用寸金散時,應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切勿自行配伍使用。
傳統服藥法
天麻半兩,川芎半兩,白芷半兩,藿香半兩,防風半兩,人參半兩,雄黃3錢(研),地龍(去土)1分,甘草1分,蠍(炒)1分。
上為細末。
每服半錢,茶、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寸金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四。 組成:蟬殼、紫河車、白朮、芎各等分。 主治:小兒未滿百日,驚癇,胎風抽搦。
寸金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六引《衛生家寶》。 組成:蛇床子、韶腦、胡蘆巴、紫稍花各等分。 主治:婦人子腸不收。
寸金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九引《衛生家寶》。 組成:石州黃藥子半兩,土馬鬃(牆上有者是)1分,甘草(生)1分。 主治:鼻衄不止。
寸金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九。 組成:乾漆不拘多少(炒令煙出)。 主治:大人、小兒諸蟲爲病,及骨蒸熱勞,羸瘦,飛屍、遁屍、鬼疰,室女經脈不行,五心煩熱,怠惰少力。
寸金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四引《續易簡》。 組成:天麻半兩,川芎半兩,白芷半兩,藿香半兩,防風半兩,人參半兩,雄黃3錢(研),地龍(去土)1分,甘草1分,蠍(炒)1分。 主治:一切頭痛。
寸金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二。 組成:紫蘇花、胡椒、韶腦、破故紙、蛇床子。 主治:婦人虛勞百損,內傷氣血,風冷客邪,耗散真氣,臍下炙寒,刺痛難忍,小便淋瀝,腰背拘攣、陰弱盜汗,頭目昏重,不時寒熱,崩血帶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