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痔散

催痔散

CUI ZH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0.2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7%
肝經 25%
腎經 11%
膀胱經 7%
小腸經 7%
大腸經 7%
心經 5%
脾經 5%
胃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大腸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催痔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痔瘡等相關疾病。其中,穿山甲作為其組成成分之一,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穿山甲常被認為具備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這對於痔瘡的治療尤為重要。痔瘡的形成往往與腸道濕熱、血滯有關,而穿山甲在中醫理論中能夠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腫脹和疼痛。此外,穿山甲的鱗片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對於受損的血管和組織具有修復作用。這使得催痔散在應用中能夠更有效地緩解症狀,促進疾病的恢復。然而,穿山甲屬於保護動物,其使用引發了許多倫理及生態問題。現代中醫在推廣療效的同時,也應考慮到可持續性與替代性,探索其他草藥成分,以符合現代社會對生態保護和倫理的要求。

催痔散中加入螻蛄,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藥性。

螻蛄性寒,味辛,入肝、脾經,具有破血消積、通絡止痛的功效。其活血化瘀作用可改善痔瘡周圍的血液循環,減輕腫脹和疼痛。同時,螻蛄還能通絡止痛,有助於緩解痔瘡引起的疼痛和瘙癢。

因此,催痔散中加入螻蛄,旨在通過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痔瘡的目的。

催痔散方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血餘炭性寒,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痔瘡多因血瘀凝滯、氣血不通所致,血餘炭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腫脹疼痛。
  2. 引導痔核脫落:血餘炭能促進局部組織的代謝和修復,並具有乾燥收斂作用。對於已經形成的痔核,血餘炭能促進其乾燥脫落,達到治療目的。

催痔散中包含麝香,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麝香性溫通,具有開竅透骨,活血化瘀的功效。痔瘡多因氣滯血瘀、濕熱下注所致,麝香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和腫脹。
  2. 引藥入痔,直達病竈:麝香氣味芳香,具有走竄開竅之性,可引導藥物直達痔瘡部位,發揮更佳的療效。

因此,催痔散中加入麝香,可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以及引藥入痔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痔瘡。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催痔散主治「五種痔疾」,根據古代醫籍記載,「五種痔」泛指內痔、外痔、血痔、牡痔(肛門腫痛突出)、牝痔(肛門瘺管或潰瘍)等不同類型。此方劑以「催」為名,推測其作用機理為「催發痔毒外出」,透過局部外敷促使痔瘡腫痛消散或膿血排出,達到消腫止痛、斂瘡生肌之效。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穿山甲(火煅)

  • 藥性:鹹微寒,入肝胃經。
  • 作用:傳統認為穿山甲「性專行散,能通經絡、透膿潰堅」。火煅後質地酥脆,易於研末外敷,增強穿透力,助藥力直達病所,促進痔核消散或膿液排出。

2. 螻蛄(煅)

  • 藥性:鹹寒,入膀胱、大腸經。
  • 作用:古稱「利水通淋,解毒排膿」。外敷可引濕熱毒邪下行,減輕肛門腫脹,尤適用於痔瘡伴隨水腫或滲液者。

3. 血余(燒灰)

  • 藥性:苦平,入肝、腎經(人髮炭)。
  • 作用:止血消瘀,《本草綱目》載其「治諸瘡,消瘀血」。外敷可收斂創面,減少痔瘡出血,促進瘡口癒合。

4. 黃顙魚(糞缸內煅)

  • 特殊製法:黃顙魚性善下行,置糞缸中可能取其「腐蝕穢濁」之性(古代認為可增強祛腐生新之效),火煅後轉為燥烈,推測用於「腐蝕痔核」或「拔毒外出」,類似後世「枯痔散」之原理。

5. 腦子(冰片)、麝香

  • 藥性:辛香走竄,開竅散結。
  • 作用:二藥均具強滲透性,能引諸藥直達痔竇,冰片清熱止痛,麝香活血散結,合用可迅速緩解肛門灼痛腫脹。

方劑配伍邏輯

全方以「攻邪外出」為主軸:

  1. 穿山甲、螻蛄:通絡透膿,開泄瘀滯。
  2. 黃顙魚、血余:一攻一守,腐蝕痔核兼止血生肌。
  3. 冰片、麝香:引藥直達病所,增強局部藥效。

此方體現古代「腐蝕療法」思維,透過煅製與穢濁環境處理藥物,強化其「祛腐生新」之力,適用於痔瘡腫痛或潰爛階段,屬「以毒攻毒」之峻劑。

(完)

傳統服藥法


穿山甲7片(火煅),螻蛄1個(煅),血余1兩(燒灰),黃顙魚1個(糞缸內片時,火煅過了),腦子少許,麝香少許。
上為末。
貼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催痔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五。 組成:穿山甲7片(火煅),蝼蛄1個(煅),血餘1兩(燒灰),黃颡魚1個(糞缸內片時,火煅過了),腦子少許,麝香少許。 主治:五種痔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