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豆煎」中包含黃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性味平和,滋養脾胃:黃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補脾益氣、健脾利濕、和中消食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水腫等症狀,黃豆能起到滋養調和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體質。
- 營養豐富,補益氣血:黃豆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營養,增強體質,改善氣血不足,對於體虛乏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大豆煎方劑中添加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除寒性: 大豆性偏寒涼,容易造成脾胃虛寒,影響消化功能。生薑性溫,可溫中散寒,中和大豆的寒性,避免其寒涼之性損傷脾胃,有助於脾胃消化吸收。
2. 調和氣味: 大豆的味道較為寡淡,生薑辛辣,能與之相配,改善藥物的口感,使藥物更易入口,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豆煎」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大豆煎」在不同醫書中有不同的應用,其主治功效如下:
1. 治療中風失音不語:
- 組成: 大豆(緊小者二升)、生薑(汁一合) 或 大豆(二升)、新青竹(碎如算子四十九莖)
- 分析: 中風失音多由風邪痰濁阻閉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大豆具有補脾益肺、解毒利水、清熱散瘀之功,能調理脾胃,促進氣血運行;生薑辛溫,能發汗解表,溫胃止瀉,解毒殺蟲,可祛風散寒,溫通經絡。二者合用,可祛風除痰,通經活絡,使氣血得以暢通,從而改善失音不語之症。
- 治療原理: 方中大豆補益氣血,生薑溫通經絡,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祛風化痰、通絡開竅的作用,使氣血暢通,經絡得以濡養,語言功能得以恢復。
2. 治療風水腫、產後風腫:
- 組成: 大豆(一斗)、生桑根白皮(細切三升,入土一尺者)、生薑汁(二升) 或 單味大豆 (一升 或 一斗)
- 分析: 風水腫多由風邪外襲,肺失宣降,脾失運化,水濕內停所致。產後風腫則因產後氣血虧虛,腠理空虛,風邪乘虛而入,與水濕相搏,阻滯經絡,導致肢體腫脹。大豆能利水消腫,解毒散瘀;桑白皮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生薑則能溫散風寒,發汗解表。三藥合用,可發汗解表,利水消腫,祛風除濕,從而改善風水腫、產後風腫之症。
- 治療原理: 方中大豆利水消腫,桑白皮瀉肺利水,生薑溫散風寒,三者合力,使風邪得散,水濕得化,腫脹自消。
3. 治療諸肉毒、藥箭毒:
- 組成: 大豆煎汁 或 大豆煎汁、鹽湯
- 分析: 肉毒、藥箭毒多由外來毒邪侵入,導致氣血凝滯,經絡阻塞,出現局部腫痛,甚至全身中毒症狀。大豆具有解毒利水之功,能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使毒邪得以排出體外。
- 治療原理: 大豆煎汁能清熱解毒,利水滲濕,加速毒物排出,緩解中毒症狀。
4. 治療誤食野芋、菌類中毒:
- 組成: 大豆煎汁
- 分析: 野芋、菌類中毒多因其含有毒性成分,導致胃腸道功能紊亂,出現噁心、嘔吐、腹痛等症狀。大豆能解毒利水,可緩解毒性,促進毒物排出,保護胃腸道功能。
- 治療原理: 大豆煎汁可解毒利水,稀釋毒物濃度,加速毒物排出,減輕中毒症狀。
5. 治療喉痹不語:
- 組成: 大豆煎汁,放冷含之 或 黑大豆煎稠如飴,飲汁
- 分析: 喉痹不語多由熱毒壅盛,咽喉腫痛,氣道阻塞所致。大豆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功,能緩解咽喉腫痛,使氣道通暢,從而改善喉痹不語之症。
- 治療原理: 大豆煎汁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使咽喉局部炎症得以控制,腫脹消退,氣道通暢,語言功能得以恢復。
總結:
「大豆煎」以大豆為主藥,具有補脾益肺、解毒利水、清熱散瘀之功,並根據不同病情配伍其他藥物,可廣泛應用於治療中風失音、風水腫、產後風腫、諸肉毒、藥箭毒、誤食野芋、菌類中毒以及喉痹不語等多種病症。其治療原理主要在於解毒、利水、活血、通絡,通過清除體內毒邪,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使機體恢復正常功能。
傳統服藥法
大豆1升(淨擇),彀樹皮1握,橘皮3兩,桑根白皮2握,紫蘇莖1握。
先以水4鬥煮大豆,取2鬥汁,去滓,待清;別以清酒7升,共豆汁合煮前件藥,取7升,分為2服。如氣力強者,每日2-3次;力弱者,每日1次。
腫消後忌食大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豆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 組成:大豆(緊小者)2升(洗淨),生薑汁1合。 主治:中風,失音不語。
大豆煎, 出處:《醫心方》卷十引《經心錄》。 組成:生桑根白皮(入土1尺者,細切)3升,大豆1鬭。 主治:風水。
大豆煎, 出處:《醫心方》卷八引唐臨方。 組成:大豆1升(淨擇),彀樹皮1握,橘皮3兩,桑根白皮2握,紫蘇莖1握。 主治:腳氣,手足腫滿洪直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