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風散濕湯

SHU FENG SAN SH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肺經 15%
脾經 13%
膀胱經 9%
大腸經 8%
腎經 7%
心經 5%
胃經 5%
膽經 5%
小腸經 3%
心包經 2%
肝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膽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4

方劑組成解釋

疏風散濕湯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涼血:赤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散風濕湯常用於治療風溼痹痛、筋骨痠痛等症,而這些病症多因溼熱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赤芍的清熱涼血作用,可以幫助清除體內溼熱,改善氣血循環,減輕疼痛症狀。
  2. 活血化瘀:赤芍亦能活血化瘀,疏通經絡。風溼痹痛常伴有局部瘀血,影響氣血流通。赤芍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瘀血消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因此,赤芍在疏風散濕湯中起到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協同治療風溼痹痛、筋骨痠痛等症。

疏風散濕湯中加入黃連,其作用並非直接針對風濕,而是以清熱燥濕之性,抑制風濕病症的發展。

風濕病症的發生,往往與體內濕熱蘊積有關。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它能清除體內濕熱,減輕其對關節的侵蝕,進而達到疏風散濕的目的。

此外,黃連亦能抑制因濕熱導致的發炎反應,緩解疼痛,有助於整體病情的改善。因此,黃連在疏風散濕湯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起到清熱燥濕、緩解炎症的功效。

疏風散濕湯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散寒: 防風味辛,性微溫,入肺經,具有祛風散寒之效。疏風散濕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疾病,防風可以有效驅散外感風寒,解除表邪,為治療疾病之根本。
  2. 散濕止痛: 防風兼具散濕止痛之功,能有效祛除體內濕邪,緩解濕邪引起的疼痛。疏風散濕湯中常配合其他具有祛濕止痛作用的藥物,如羌活、獨活等,共同發揮功效。

綜上所述,防風在疏風散濕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祛風散寒、散濕止痛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疾病之目的。

疏風散濕湯中加入花椒,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祛風止痛:花椒性溫,入脾、腎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之效。疏風散濕湯常用於治療風寒溼邪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而花椒的溫熱之性,可助藥性溫散寒邪,解除痺痛。
  2. 燥濕止癢,殺菌消毒:花椒亦有燥濕止癢之效,可用於治療風濕所致的皮膚瘙癢、濕疹等。此外,花椒還具有殺菌消毒的作用,可抑制病菌生長,防止感染。

疏風散濕湯中加入當歸尾,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當歸尾性溫,味甘辛,入肝、心、脾經,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止痛之效。疏風散濕湯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而當歸尾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溫經通絡,有助於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症狀。
  2. 補益氣血,改善體質:當歸尾亦有補益氣血的作用,能改善因風寒濕邪侵襲而導致的氣血虛弱,增強機體抵抗力,提高治療效果。

因此,疏風散濕湯加入當歸尾,可起到活血化瘀、祛風止痛,以及補益氣血、改善體質的作用,從而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溼痹疾病。

疏風散濕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濕所致之肢體酸痛、關節不利等症狀。此方中包含了多種草藥,其中輕粉(水銀化合物)的使用尤需謹慎。輕粉性寒味辛,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之效,對於某些皮膚病變及濕熱病症有一定療效。然而,由於其含有水銀成分,若使用不當易致中毒,故應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並注意患者反應。在疏風散濕湯中加入輕粉,主要是取其強大的燥濕與解毒功能,用以增強整個方劑祛風除濕、解表散寒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目的。臨床使用時應遵循醫囑,不宜自行調整劑量或長期服用,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疏風散濕湯中包含羌活,主要原因如下:

  1. 疏風散寒: 羌活性溫,味辛,入肝、膀胱經,具有散風寒、祛風濕之效。疏風散濕湯旨在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疾病,羌活可有效驅散風寒,解除表邪。
  2. 通絡止痛: 羌活亦可通絡止痛,對於風寒濕邪導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疏風散濕湯中加入羌活,可增強其通絡止痛的效果,使治療更為全面。

疏風散濕湯中加入五倍子,主要基於其收斂止瀉、燥濕止癢的功效。

五倍子性寒味酸,入肺、大腸經,具有收斂固澀、止瀉止癢之效。疏風散濕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皮膚瘙癢等症狀。五倍子可以收斂肺氣,止瀉止癢,並能減少風寒濕邪的侵襲,達到祛風散濕、止痛止癢的效果。

疏風散濕湯中包含荊芥,乃因其具備疏風散寒、解表透疹之效,與方劑主治之風寒濕邪侵襲肌表、症見惡寒發熱、頭痛鼻塞、肢體痠痛、苔白脈浮等症狀相符。

荊芥辛溫,入肺經,善於疏散風邪,並能通透表邪,驅除寒濕之氣,故可有效緩解風寒濕邪所致的各種不適,且其氣味芳香,能開竅醒神,有助於改善鼻塞、頭痛等症狀。因此,荊芥成為疏風散濕湯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為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疾病提供有力支持。

疏風散濕湯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濕阻滯所導致的肢體酸痛、關節疼痛等症狀。此方劑組成中包含膽礬,其性寒味酸澀,具有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的功效。膽礬在此方中的應用,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的作用,以對抗風濕病邪,減輕因風濕引起的紅腫熱痛等炎症反應。同時,膽礬的收斂作用能幫助改善局部組織的滲出和水腫,促進病患部位的康復。由於風濕病多由外感風寒濕邪所致,膽礬與其他藥材如防風、羌活等相配伍,能更好地達到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目的。總體而言,膽礬在疏風散濕湯中的應用,是為了增強整體療效,使患者能夠更快速地緩解症狀並恢復健康。

疏風散濕湯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風濕痺痛、皮膚瘙癢等症狀,白礬可起到清熱解毒、止癢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能有效祛除風濕之邪,緩解疼痛瘙癢。
  2. 收斂固澀: 白礬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收斂毛孔,減少汗液分泌,對於因風溼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白礬能夠起到收斂止痛的作用。

白礬在疏風散濕湯中,並非主要藥材,其用量較小,需配合其他藥材才能發揮其功效。

主治功效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等功效。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可治療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等症狀。

荊芥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羌活性辛溫,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症。

中藥白礬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止瀉、燥濕、解毒等功效。

傳統代功效中,膽礬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理氣行氣、湧吐、解毒等功效。

「化腐生肌」是指清除腐爛組織並促進新組織生長。中藥輕粉具有化腐生肌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瘡瘍潰爛、不斂口等症狀,同時輕粉外用還可以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收斂止汗,可治療濕瘡、痱子、腳氣、肛門瘙癢等症狀。

中藥五倍子性味澀、微溫,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止瀉、止咳化痰、固澀收斂、固表止汗等功效。

中藥方劑「疏風散濕湯」主要成分是:赤芍、黃連、防風、花椒、當歸尾、輕粉、羌活、五倍子、荊芥、膽礬、白礬。

主治功效是:眼眶周圍皮膚紅腫糜爛,是因風邪侵襲所致。

傳統服藥法


赤芍藥5分,黃連5分,防風5分,銅綠(另入)1錢,川花椒1錢,歸尾1錢,輕粉1分(另入),羌活3分,五倍子3分,荊芥6分,膽礬3釐,明礬3釐。
水三鐘,煎至一半,去滓,外加銅綠泡化,後入輕粉攪勻,湯腳用綿紙濾過澄清。用手蘸洗目爛濕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疏風散濕湯, 出處:《審視瑤函》卷六。 組成:赤芍藥5分,黃連5分,防風5分,銅綠(另入)1錢,川花椒1錢,歸尾1錢,輕粉1分(另入),羌活3分,五倍子3分,荊芥6分,膽礬3厘,明礬3厘。 主治:眼眶澀爛,因風而作。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