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靈散

SAN L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

寒性指數

51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肝經 24%
大腸經 17%
肺經 17%
膀胱經 9%
心經 6%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膀胱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三靈散中加入綠礬,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

綠礬,又稱青礬,性寒,味酸澀,入肝、脾經。其性寒涼,能清熱解毒,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等;其酸澀之性,可燥濕止癢,用於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病。

因此,三靈散中加入綠礬,可增強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更好地治療相關疾病。

三靈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三靈散常用於治療溼疹、皮炎等皮膚病,白礬可有效去除溼氣,緩解瘙癢症狀。
  2. 收斂止血: 白礬還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外傷出血、潰瘍等。三靈散中加入白礬,可輔助止血,促進傷口癒合。

三靈散中包含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1. 開竅醒神: 麝香氣味辛香濃烈,具有開竅醒神之效,可通達經絡,改善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三靈散中常用於治療中風、昏迷、驚厥等急症,麝香的開竅醒神作用可以幫助患者迅速恢復意識。
  2. 活血止痛: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三靈散中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外傷,麝香的活血止痛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三靈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的記載,「三靈散」主要由綠礬、白礬和麝香三味藥材組成,其古代功效主治為「小兒牙疳口臭」。綜觀古籍,可以發現三靈散的應用並非僅限於此,其療效及作用機理值得深入探討。

針對小兒牙疳口臭的治療原理: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綠礬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針對牙疳引起的局部炎症反應,消腫止痛。牙疳通常伴有紅腫熱痛等症狀,綠礬的清熱解毒作用能夠有效地緩解這些不適。
  • 燥濕止癢,清熱解毒: 白礬則具有燥濕止癢、清熱解毒的作用。牙疳病竈常伴有濕邪,白礬的燥濕功能有助於改善局部濕潤環境,抑制細菌滋生,並進一步加強清熱解毒之效。
  • 開竅醒神,活血散瘀: 麝香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散瘀的功效。牙疳導致的局部氣血瘀滯,可能阻礙藥物吸收及病竈的恢復。麝香的活血作用可以促進局部氣血運行,使藥效更好發揮,加速病竈修復。

綜合而言,「三靈散」通過綠礬、白礬的清熱解毒、燥濕消腫,以及麝香的活血通絡作用,能夠有效地治療小兒牙疳口臭,改善病竈環境,促進組織修復。

延伸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在《祕傳外科方》和《魯府禁方》中,「三靈散」的組方截然不同,用於治療「八般頭風」,組成為草烏、細辛、黃丹。這說明「三靈散」並非單指綠礬、白礬、麝香組成的方劑,而是一個方名,在不同的醫家或著作中,可能代表不同的配伍和用途。

由此推論,以綠礬、白礬、麝香組成的「三靈散」在治療牙疳的功效,可能與其局部外敷的給藥方式有關。三藥研末外敷於牙齦,藥性可以直接作用於病竈,發揮清熱解毒、燥濕止痛、活血通絡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牙疳口臭的目的。

總結:

以綠礬、白礬、麝香組成的「三靈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牙疳口臭。其作用機理為通過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活血散瘀,改善局部環境,促進病竈修復。然而,古代醫籍中對「三靈散」的記載不一,說明該方名在不同情況下可能代表不同的組方和用途。因此,臨牀應用時應詳細辨證,根據病情選擇適合的方劑,才能發揮最大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綠礬(研)0.5兩,白礬(燒汁盡)0.5兩,麝香1錢。
上為細末。
每用少許,貼牙齦上,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不宜與其他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的中藥同時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靈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十四引《急救仙方》。 組成:草烏、細辛等分,黃丹少許。 主治:八般頭風。

三靈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二。 組成:綠礬(研)半兩,白礬(燒汁盡)半兩,麝香1錢。 主治:小兒牙疳口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