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盂湯

青盂湯

QING Y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2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胃經 24%
肝經 16%
心經 12%
脾經 8%
腎經 5%
膽經 4%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青盂湯中加入荷葉,主要是因為荷葉具有清熱解暑、利濕止瀉、涼血止血的功效,與方劑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荷葉性涼味苦,入肺、脾經,能清熱解暑,對於暑熱所致的發熱、煩躁、口渴、汗出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此外,荷葉還有利濕止瀉、涼血止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脾胃濕熱、泄瀉、血熱妄行等病症。

因此,青盂湯中加入荷葉,不僅能增強清熱解暑的作用,還能起到輔助治療其他病症的效果,使方劑的療效更加全面。

青盂湯中加入石膏,主要考量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1. 清熱解毒: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能清熱瀉火,解毒消腫。對於因熱毒所致的發熱、口渴、咽痛、牙齦腫痛等症狀,石膏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涼血止血: 石膏亦能涼血止血,對於熱毒入血所致的出血、瘀血等症狀,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因此,青盂湯中加入石膏,旨在通過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達到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各種病症目的。

青盂湯中包含羚羊角,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鎮驚熄風之功效。

羚羊角味鹹性寒,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熄風、平肝潛陽的功效。其清熱解毒,能有效治療熱病神昏、驚厥抽搐等症狀;鎮驚熄風,則能平息肝風內動,治療肝陽上亢導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病症。

因此,青盂湯中加入羚羊角,可有效改善患者高熱神昏、驚厥抽搐等症狀,並起到鎮驚熄風、平肝潛陽的功效,達到清熱解毒、安神定志的效果。

青盂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 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之效。青盂湯多用於熱病煩渴、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知母可有效清泄肺胃熱,緩解熱症所致的症狀。
  2. 滋陰降火: 知母除了清熱瀉火,還具有滋陰降火的功效。青盂湯中常搭配其他滋陰藥物,如生地黃、麥冬等,共同作用於滋陰降火,使熱邪消散,陰液得到補充,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青盂湯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蟬蛻性涼,味甘,歸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效。可治療因風熱邪毒所致的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症狀,與青盂湯的清熱解毒功效相輔相成。
  2. 透疹止癢,促進癒合: 蟬蛻能透發麻疹,止癢消腫,促進瘡瘍癒合。對於因風熱導致的疹子難以透發、瘙癢難耐者,蟬蛻可幫助疹子順利透出,減輕瘙癢,促進皮膚恢復。

因此,青盂湯中加入蟬蛻,可增強其清熱解毒、透疹止癢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熱邪毒所致的皮膚病。

青盂湯中包含白僵蠶,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止痙: 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疏風止痙、解毒散結的功效。青盂湯主治小兒驚癇,因風熱內襲、痰熱阻絡所致,白僵蠶可通過疏散風熱、化痰止痙,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2. 清熱解毒: 白僵蠶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能解毒散結、消腫止痛。青盂湯中其他藥物如僵蠶、天南星等亦有此功效,白僵蠶與之相配伍,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更全面地治療小兒驚癇。

青盂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青盂湯以清熱解毒為主,但部分藥物可能偏寒涼,容易損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入脾胃經,能調和藥性,緩解寒涼之弊,避免傷及脾胃。
  2. 緩解毒性: 甘草具有解毒功效,能減輕其他藥物對人體的毒副作用,增強藥效安全性。此外,甘草還能提高機體免疫力,輔助治療疾病。

因此,青盂湯中加入甘草,不僅能調和藥性,還可降低毒性,使藥物更安全有效地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青盂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青盂湯載於《醫學衷中參西錄》,主治 「溫疫表裏俱熱,頭面腫疼,其腫或連項及胸」,並能治 「陽毒發斑疹」

  1. 大頭瘟(頭面腫痛):如原文所述案例,患者頭面腫大疼痛,甚則目不能開,屬風熱疫毒上攻頭面。
  2. 溫疫表裏俱熱:疫毒夾風熱,內蘊肺胃,外襲肌表,導致高熱、煩渴、頭身疼痛。
  3. 陽毒發斑疹:熱毒熾盛,迫血妄行,見皮膚斑疹鮮紅或紫黯。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清熱解毒透邪

  • 生石膏、知母
    • 石膏辛甘大寒,專清肺胃實熱,透解肌表;知母苦寒潤燥,助石膏瀉火生津。二藥合用(白虎湯意),直折氣分熾熱,治裡熱熾盛之煩渴、高熱。
  • 金線重樓(蚤休)
    • 苦微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治疫毒癰腫要藥,針對頭面腫痛及熱毒斑疹。
  • 粉甘草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兼能清熱解毒。

2. 息風透表,通絡消腫

  • 羚羊角
    • 鹹寒,善清肝火、息風解毒,為治熱極動風、頭目腫毒之峻藥,尤其適用於疫毒上攻之頭面腫痛。
  • 蟬蛻、僵蠶
    • 二者皆輕清宣透,蟬蛻疏風散熱、利咽透疹;僵蠶化痰散結、祛風止痛,合用以解表透邪、緩解咽喉腫痛及皮膚癮疹。

3. 輕清宣上,引藥達病所

  • 荷葉
    • 用周遭浮水者(近蒂部),取其輕清上浮之性,既能散頭面風熱,又能引諸藥上行,兼能清暑化濕。鮮品尤佳,因其氣清透達之力更強。

組方邏輯

  • 表裏同治
    • 石膏、知母清裡熱;蟬蛻、荷葉透表邪,解「表裏俱熱」之證。
  • 解毒與息風並重
    • 金線重樓解毒消腫,羚羊角清熱息風,共克疫毒上攻之勢。
  • 升降相因
    • 荷葉輕清上行,甘草甘緩和中,使藥力上下分消,不致過降傷正。

推測延伸應用

此方清熱解毒力強,且具透表消腫之效,除大頭瘟外,亦可能用於:

  1. 急性腮腺炎(痄腮):風溫疫毒壅滯頤頜,見腮部腫痛。
  2. 丹毒(風熱上攻型):頭面赤腫焮熱,伴發熱煩渴。
  3. 重症麻疹或猩紅熱:熱毒熾盛,疹色紫黯、高熱神昏者,可加紫草、丹皮等涼血透疹。

總體原理:以清氣分熱為基礎,佐以解毒透表、息風通絡,使熱毒從內外分消,頭面腫脹自平。

傳統服藥法


荷葉1個(用周遭邊浮水者良,鮮者尤佳),生石膏(搗細)1兩,真羚羊角2錢(另煎,兌服),知母6錢,蟬蛻(去足土)3錢,僵蠶2錢,金線重樓(切片)2錢,粉甘草1錢半。
水煎,溫服。
"①大頭瘟一婦人,年40許,得大頭瘟證。頭面腫大疼痛,兩目腫不能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猩紅熱麻疹系統性紅斑性狼瘡皮疹紅疹皮膚瘀血斑疹

相同名稱方劑


青盂湯, 出處:《衷中參西》上冊。 組成:荷葉1個(用周遭邊浮水者良,鮮者尤佳),生石膏(搗細)1兩,真羚羊角2錢(另煎,兌服),知母6錢,蟬蛻(去足土)3錢,僵蠶2錢,金線重樓(切片)2錢,粉甘草1錢半。 主治:溫疫表裏俱熱,頭面腫疼,其腫或連項及胸;亦治陽毒發斑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