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寒解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暑: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功效。寒解湯用於治療暑熱病證,如發熱、口渴、汗出、脈洪數等,而石膏能有效清泄暑熱,緩解症狀。
- 涼血止血:石膏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寒解湯中加入石膏,能清熱涼血,止血消腫,對於暑熱引起的血熱妄行、吐血、衄血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寒解湯中加入石膏,既能清熱解暑,又能涼血止血,是方劑組成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寒解湯中包含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知母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寒解湯主治熱病,症狀如高熱、煩躁、口渴等。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熱病症狀。
- 知母配合其他藥物,增強藥效: 寒解湯中其他藥物如石膏、黃芩等,亦具有清熱瀉火之功,知母與之配伍,可相輔相成,增強清熱瀉火之力,使療效更佳。同時,知母還能滋陰潤燥,避免其他藥物燥熱傷陰。
寒解湯中包含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連翹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寒解湯主要針對寒邪入侵,導致體內熱毒積聚所致的疾病。連翹可以有效清除體內熱毒,解除寒邪所引起的炎症反應,達到清熱解毒之效。
2. 疏散風邪:連翹除了清熱解毒之外,還具備疏散風邪的作用。寒邪入侵易導致風邪滯留,阻礙氣血運行。連翹可以疏散風邪,使氣血流通,進一步緩解寒邪引起的症狀。
因此,連翹在寒解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能清熱解毒,更能疏散風邪,有助於全面解決寒邪入侵所引起的各種病症。
寒解湯方劑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熱:蟬蛻性寒,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功效。寒解湯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發熱惡寒、頭痛鼻塞等症狀,蟬蛻可幫助清熱解表,緩解寒邪入侵所致的症狀。
- 透疹止癢:蟬蛻能透發麻疹,利於疹出,同時亦可止癢。若患者出現麻疹隱而不發,或疹出不透,伴有瘙癢,加入蟬蛻可促進疹出,緩解瘙癢。
總而言之,蟬蛻在寒解湯中既能疏風散熱,又能透疹止癢,配合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寒解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寒解湯主治溫病初起,邪熱鬱閉於氣分,症見:
- 熱象顯著:周身壯熱,心中煩熱且渴,舌苔由白轉黃,脈洪滑。
- 表邪未解:頭痛或周身微有拘束感,乃風寒外束,陽氣不得透達之象。
- 肺胃熱盛:兼見喘促、胸中煩熱,此為熱邪壅肺,氣機上逆。
此方適用於「表寒未淨,裏熱已熾」之證候,其脈「洪滑而浮」正提示熱盛於內,而表邪猶存。原案中患者誤服蘇子降氣湯(以降氣化痰為主)反使病情加重,乃因未清解氣分大熱,寒解湯遂能一舉透邪。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生石膏(君藥)
- 清氣分大熱:性辛甘大寒,直瀉陽明胃火,解肌透熱。
- 透邪外達:其「辛」性可助熱邪從表而解,與麻黃「汗解」不同,石膏乃「涼解」,避免過汗傷陰。
2. 知母(臣藥)
- 協同清熱:苦寒質潤,助石膏清肺胃之火,兼能滋陰生津,緩解口渴。
- 杜絕熱傷陰之弊:與石膏相配,形成「白虎湯」核心結構,針對氣分壯熱。
3. 連翹、蟬退(佐使藥)
- 連翹:輕清上浮,透泄表邪,兼清心除煩,解熱毒鬱結。其「翹瓣向上」之象,契合「透邪上行」之意。
- 蟬退:性涼質輕,善散風熱,尤能解痙(去拘束之感),並引藥力外達皮表。
組方思維
- 「內清外透」並行:石膏、知母直折裏熱;連翹、蟬退輕宣表鬱,使熱邪從汗而解。
- 順應溫病「熱鬱氣分」病機:不同於傷寒麻黃湯之辛溫發汗,此方以辛寒清解為主,避免助熱化燥。
- 脈象為用藥關鍵:「洪滑」主熱盛,「浮」為邪未全入裏,故清透合法。
治療原理
寒解湯通過「清氣分熱邪」與「透表散鬱」雙重路徑,使內鬱之熱隨汗外泄。原案中「上半身先汗,繼而下焦出汗」,正是藥力先開上焦肺氣,再透達三焦之效,符合溫病「透邪外出」之法,故能「病若失」而不傷正。
傳統服藥法
生石膏(搗細)1兩,知母8錢,連翹1錢5分,蟬退(去足土)1錢5分。
溫病:一人,年四十餘。為風寒所束不得汗,胸中煩熱,又兼喘促。醫者治以蘇子降氣湯,兼散風清火之品,數劑病益進。診其脈,洪滑而浮,投以寒解湯,須臾上半身即出汗,又須臾,覺藥力下行,至下焦及腿亦皆出汗,病若失。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外感風熱,症見周身壯熱,心中熱而且渴,舌上苔白欲黃,其脈洪滑,或頭猶覺疼,周身猶有拘束之意者。若有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咳嗽、痰黃等症狀,可加用銀翹散、桑菊飲等方。若有口乾、煩躁、尿黃等症狀,可加用知柏地黃丸、六味地黃丸等方。
相同名稱方劑
寒解湯, 出處:《衷中參西》上冊。 組成:生石膏(搗細)1兩,知母8錢,連翹1錢5分,蟬退(去足土)1錢5分。 主治:周身壯熱,心中熱而且渴,舌上苔白欲黃,其脈洪滑,或頭猶覺疼,周身猶有拘束之意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