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斑散

化斑散

HUA BA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0.2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40%
胃經 40%
腎經 20%
肺經
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化斑散中加入石膏,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化斑散多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斑疹出現的疾病,石膏能清熱解毒,抑制熱毒蔓延,防止病情加重。
  2. 涼血止血: 石膏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以有效地控制斑疹出血,緩解皮膚炎症,促進傷口癒合。在治療過程中,石膏的清熱解毒和涼血止血作用,能共同促進斑疹消退,恢復皮膚正常狀態。

化斑散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清熱瀉火:知母味苦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對於因熱毒蘊結肌膚而引起的斑疹、瘡瘍等症狀,知母能清熱解毒,消散斑點,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二、滋陰潤燥:知母亦能滋陰潤燥,對於因陰虛火旺或燥熱而引起的斑點,知母能滋陰降火,改善皮膚乾燥,促進斑點消退。

因此,化斑散中加入知母,既可清熱解毒,又能滋陰潤燥,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化斑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首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瘡疹倒靥(指疹毒內陷、痘瘡不發或塌陷)、頭疼頭昏」,尤用於小兒熱性瘡斑。其機理在於清解血分熱毒,透發鬱閉之疹痘。古醫認為,瘡疹不發多因熱毒熾盛或正虛邪陷,此方通過清熱透邪,助疹毒外達,緩解因熱毒上攻所致的頭部症狀。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

    • 煅石膏:辛甘大寒,煅後清熱力稍緩而兼收斂之性,善清肺胃實熱,外用可斂瘡生肌。
    • 焙知母:苦甘寒,滋陰降火,清熱潤燥,助石膏清解深伏之熱,兼防熱盛傷陰。
  2. 配伍邏輯

    • 氣血兩清:石膏偏走氣分,知母兼入血分,二者相配既退氣分熾熱,又涼血分鬱火,契合瘡疹熱毒鬱於氣血的病機。
    • 透熱與固表並行:煅石膏微具收斂之效,配合知母潤燥,可防過散傷正,形成「清中寓收」的結構,對熱毒夾濕或疹毒內陷者尤宜。
  3. 給藥途徑分析

    • 內服(湯調):以少量(一字量)服用,旨在輕清上浮,直達上焦頭面,清熱解毒以解頭痛昏沉。
    • 外塗唇上:唇為脾之外候,且黏膜吸收迅速,外敷可引藥力入裡,尤其適合小兒拒藥者,局部用藥兼緩口舌熱瘡。

三、治療原理推衍
此方雖藥簡,但深合「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之旨。石膏之辛寒透熱外達,知母之苦寒直折裡熱,共奏「火鬱發之」之效。用於瘡疹倒靥,實為透發內陷熱毒;針對頭疼頭昏,則是清瀉陽明經熱(足陽明經循頭面)。現代理解或與調節過度免疫反應、抑制病原體毒素相關。

四、異名方考
古籍另載「膏母化斑散」「石膏知母化毒散」等異名,皆強調「化斑」「化毒」之功,突顯其主治熱毒斑疹的核心作用。名稱差異反映臨床應用側重,如「化毒散」偏重解毒,「化斑散」側重透疹,然組方思路一貫。

結語
此方以簡馭繁,體現中醫「輕可去實」的用藥智慧,尤其適用於小兒熱性瘡疹屬陽明熱盛者。後世溫病學派「透熱轉氣」之法,或可溯源於此類古方思路。

傳統服藥法


石膏(煅),知母(焙)等分。
湯調1字服;或塗唇上。
膏母化斑散(原書同卷)、石膏知母化毒散(《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疹頭昏精神不佳

相同名稱方劑


化斑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八引《張氏家傳》。 組成:石膏(煅)、知母(焙)等分。 主治:瘡疹倒靨,頭疼、頭昏。小兒瘡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