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十種疹散中加入鬼箭羽,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鬼箭羽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各種熱毒所致的皮膚病,如疹子、瘡瘍、濕疹等。
十種疹散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加入鬼箭羽可以加強其療效,更有效地治療各種熱毒所致的皮膚病。
十種疹散方中含有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藥性,調和諸藥:十種疹散屬於清熱解毒的方劑,其中部分藥材性味較烈,如黃芩、連翹等,甘草性甘平,能緩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峻猛,減少對人體的刺激,使藥效更平緩溫和。
-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疼痛、解毒抗炎的功效,與其他藥物配伍,可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疹症。例如,甘草與黃芩、連翹等藥物合用,能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消退疹子。
十種疹散中包含白蘞,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清熱解毒: 白蘞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有效緩解疹毒,消退疹塊,對於熱毒蘊結肌膚所致的各種疹症,如麻疹、風疹、猩紅熱等,均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二、 利濕止癢: 白蘞除了清熱解毒外,還有利濕止癢的功效,能有效改善疹症伴隨的瘙癢、濕疹等症狀。由於白蘞的利濕作用,能將體內濕熱之氣排出,從而減少疹毒的滋生,達到止癢的效果。
十種疹散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如下:
- 健脾燥濕: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疹症多因濕邪內蘊,脾胃失健所致,白朮可健脾燥濕,祛除濕邪,促進疹子消退。
- 固表止汗:白朮還有固表止汗的作用,可防止疹出之後汗出過多,導致邪氣外泄,加重病情。
因此,十種疹散中加入白朮,可起到健脾燥濕、固表止汗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疹症。
十種疹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其收斂止癢及燥濕止癢的功效。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脾經,具有收斂止癢、燥濕止癢、解毒生肌等作用。對於疹子引起的瘙癢、紅腫、滲出等症狀,白礬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此外,白礬還具有消炎殺菌的作用,有助於抑制細菌感染,防止疹子惡化。
因此,在十種疹散中加入白礬,可以有效緩解疹子引起的各種症狀,促進皮膚修復,達到治療效果。
十種疹散方中包含防風,主要是利用其解表散風的功效。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肺、膀胱經。其藥性可疏散風邪,止癢止痛,對於由風邪引起的各種皮膚疹症,如麻疹、風疹、濕疹等,都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防風還可以宣肺通鼻,解表止汗,有助於促進機體排毒,緩解疹症的症狀。在十種疹散中,防風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起到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各種疹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十種疹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十種疹」,泛指古代醫家對多種類型皮膚疹疾的統稱,涵蓋風疹、濕疹、蕁麻疹等以瘙癢、紅腫、丘疹為主要表現的病症。其治療目標為 祛風止癢、燥濕解毒、調和營衛,適用於風邪挾濕熱鬱於肌表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防風(2兩)
- 為君藥,性辛甘微溫,擅長 祛風解表,透散肌膚風邪,針對疹病「風動則癢」之病機。
- 鬼箭甘草(炙,1兩)、白朮(1兩)
- 鬼箭甘草(可能為鬼箭羽或特殊甘草炮製品)兼具 活血散風 與 緩急解毒 之效,輔助防風疏風透邪; 白朮 健脾燥濕,固護中焦,以斷內濕之源,二者共為臣藥。
- 白蘞(1兩)、礬石(熬,1兩)
- 白蘞 清熱解毒、消腫生肌; 礬石 外用收斂燥濕,內服解毒殺蟲,二者針對濕熱毒邪蘊結肌表,合為佐藥,協同祛除疹瘡之濕熱瘀毒。
- 外用法:菜米粉導引
- 以菜米粉(如綠豆粉或粟米粉)調和藥粉外拭,增強 吸附濕毒、緩和刺激 之效,內外合治以加速疹勢消退。
配伍特點與中醫思維
- 風濕並治:防風配白朮,表散風邪兼健脾除濕,符合「疹病多由風濕熱合邪」之古訓。
- 解毒收斂:白蘞與礬石寒溫並用,清解濕熱的同時避免礬石過於溫燥,體現「去性存用」之配伍智慧。
- 內外兼施:內服藥粉調和氣血,外敷粉劑直接作用患處,符合中醫「整體與局部結合」的治療思路。
此方反映了漢唐時期對皮膚病的論治框架,以祛風為核心,結合燥濕、解毒、活血等法,尤其重視外邪與內濕的交互關係,對後世治療濕疹類疾病具有啟發性。
傳統服藥法
鬼箭甘草(炙)1兩,白蘞1兩,白朮1兩,礬石(熬)1兩,防風2兩。
上藥治下篩,以菜米粉5合極拭身,以粉納藥中搗合。
1服5分匕,每日3次。中間進食。不知,增之。
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十種疹散, 出處:《外台》卷十五引《深師方》。 組成:鬼箭1兩,甘草(炙)1兩,白蘞1兩,白朮1兩,礬石(熬)1兩,防風2兩。 主治:十種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