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粳米湯

SHI GAO JING M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5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40%
胃經 40%
脾經 20%
肺經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15

方劑組成解釋

石膏粳米湯方劑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作用。此方適用於熱病發熱、煩躁不安、口渴引飲等症狀,而石膏可以有效地清熱降火,緩解患者的不適。
  2. 保護胃氣: 粳米性平,味甘,歸脾、胃經,具有補益脾胃、和中益氣的作用。石膏寒涼,容易損傷脾胃,而粳米可以中和石膏的寒性,保護脾胃不受損害。同時,粳米還可以提供患者所需的能量,幫助其恢復體力。

石膏粳米湯中加入粳米,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和石膏的寒涼之性: 石膏性寒,味甘,擅長清熱解表、涼血止血。粳米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和胃、補益中氣的功效。二者合用,可以減緩石膏的寒涼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
  2. 增強藥效: 粳米能和胃氣,使石膏藥力更易於吸收,達到更好的清熱解表效果。同時,粳米富含營養,有助於改善患者體質,促進疾病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膏粳米湯之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石膏粳米湯,出自《醫學衷中參西錄》,為張錫純先生所創,其組成簡潔,僅以生石膏與生粳米二味藥物搭配而成。此方主治溫病初起,脈象浮而有力,身體壯熱,以及感冒初期,身不惡寒而心中發熱之證。更進一步,若熱邪已入陽明之腑,亦可作為白虎湯的替代方使用。

主治功效

  • 清熱透表: 石膏性大寒,味辛,能清泄陽明之熱,並將熱邪透達於外。此方用於溫病初起,其熱邪多在表,故以石膏清熱為主,使熱邪從汗而解。
  • 生津止渴: 熱病易傷津液,石膏在清熱的同時,亦能生津,緩解熱病所致的口渴症狀。
  • 和胃氣,助發汗: 粳米性平味甘,能補中益氣,養胃和脾。與石膏同用,可調和藥性,保護胃氣,並助藥力發散,使汗出更為順暢。

治療原理

石膏粳米湯的治療原理,在於其獨特的配伍及煎服方式。張錫純先生認為,此方之妙,在於將石膏與粳米同煎,趁熱飲服。其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藉熱發散,引邪外出: 生石膏性寒,若單用,易滯礙胃氣,不利於邪熱外泄。然與粳米同煎,並趁熱服用,則石膏之寒涼之性,藉由熱湯之發散力,轉化為汗液,將熱邪自表而出。此乃“寒因熱用”之法,既能清熱,又不傷胃氣。
  2. 胃中微絲血管之作用: 張錫純先生觀察到,人體胃中有微細血管,能將水氣引入迴圈系統,再由汗液、呼吸、小便等途徑排出。石膏煎湯,清如清水,且乘熱服用,更易被胃中微血管吸收,化為汗液,將熱邪一併帶出。
  3. 粳米之輔助作用: 粳米除補益胃氣外,其稠潤之汁,亦可滯留石膏於胃中,使其不致快速下趨,影響下焦。同時,粳米之稠厚,能留蓄熱力,以助發汗。正如「飲熱茶不如啜熱粥」,利用熱粥之熱力,增強發汗效果。
  4. 重用石膏之考量: 對於初起之熱證,張錫純先生主張重用生石膏,並非煅石膏,乃因生石膏之寒性,在熱湯發散下,不易傷及胃氣。反之,若用煅石膏,則易滯膩礙胃,難以發揮清熱透表之功。

總結

石膏粳米湯之主治功效,在於清熱透表、生津止渴,而其治療原理,則在於藉由熱湯之發散力,引導石膏之寒性,化為汗液,將熱邪自表而解。其配伍之妙,不僅能清熱,又能養胃,使藥力發揮至極致,實為治療溫病、感冒初起的良方。

傳統服藥法


生石膏2兩(軋細),生粳米2兩半。
用水3大碗,煎至米爛熟,約可得清汁兩大碗。乘熱盡量飲之,使周身皆汗出,病無不愈者。若陽明腑熱已實,不必乘熱頓飲之,徐徐溫飲下,以消其熱可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感冒怕冷

相同名稱方劑


石膏粳米湯, 出處:《衷中參西》上冊。 組成:生石膏2兩(軋細),生粳米2兩半。 主治:溫病初得,其脈浮而有力,身體壯熱;並治一切感冒初得,身不惡寒而心中發熱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