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艾薑丸中加入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溫經止痛: 艾葉性溫,入脾、肝經,具有溫經止痛、散寒除濕的功效。對於因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艾葉能有效溫經散寒,緩解疼痛。
二、驅寒除濕: 艾葉具有驅寒除濕的作用,能有效改善因濕氣重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在艾薑丸中,艾葉與薑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溫經散寒、驅寒除濕的功效,對於寒濕引起的疼痛具有良好的療效。
艾薑丸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咳的功效。艾薑丸常用於治療寒性胃痛、腹痛、嘔吐等症,生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疼痛和噁心症狀。
- 助艾行氣: 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血消炎的功效。生薑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艾葉的藥力更好地發揮,增強其溫經散寒、止痛消炎的功效,提高藥效。
生薑與艾葉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艾薑丸」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本方:
- 艾葉: 性溫,味苦辛,歸肝、脾、腎經。具溫經止痛、散寒暖宮、止血安胎、祛風除濕之效。
- 生薑: 性溫,味辛,歸肺、脾、胃經。具解表散寒、溫胃止嘔、驅風散寒、解毒消腫之功。
古籍記載與主治功效:
綜觀《仁齋直指方論》、《世醫得效方》及《本草綱目》等古籍,可見「艾薑丸」主要針對以下病症:
- 濕冷下痢膿血,腹痛: 古籍皆明確指出本方能治療濕冷所致的下痢,且伴有膿血,兼有腹痛之症。此類病症通常由寒濕侵襲腸胃,導致氣機不暢,血絡受損所致。
- 婦人下血: 《仁齋直指方論》及《世醫得效方》均提到本方可用於治療婦人下血之症。此處的下血,當指經期非時、崩漏等婦科出血症狀,多與寒邪凝滯、氣血虛弱有關。
- 白痢: 《本草綱目》提及本方可治老小白痢,亦屬寒濕下注所致。
治療原理分析:
「艾薑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其溫經散寒、祛濕止痛的藥性,針對寒濕為患的病機進行治療:
- 溫經散寒,祛濕止痛: 艾葉性溫,能溫經散寒,通絡止痛,其炒焦存性更可增強止血之效。生薑亦為辛溫之品,能解表散寒,溫暖脾胃。二藥合用,能將侵襲腸胃的寒邪驅散,溫陽化氣,祛除體內之濕邪,使氣血運行通暢,則疼痛可緩。
- 溫中健脾,止瀉止痢: 寒濕之邪易困脾胃,導致運化失常,出現腹痛、下痢。艾薑皆能溫中健脾,恢復脾胃之運化功能,從而達到止瀉止痢的效果。
- 溫經止血,調經止痛: 針對婦人下血之症,本方利用艾葉之溫經止血,配以生薑溫陽之性,可散寒凝、止血漏,調經止痛。
- 輔以醋製,增強療效: 採用醋煮麵糊製丸,醋味酸,能斂澀止血,並引藥入肝經,增強止血、止痛之功。
總結:
「艾薑丸」以艾葉與生薑為主要藥材,辛溫之性,直擊寒濕為患之病機,具有溫經散寒、祛濕止痛之效,適用於治療寒濕引起的下痢膿血、腹痛,及婦人下血等症。其治療原理在於溫散寒邪,通暢氣機,恢復脾胃運化功能,達到止痛、止瀉、止血的目的。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艾薑丸, 出處:《直指》卷十四。 組成:乾艾葉4兩(炒焦存性),川白薑1分(炮)。 主治:濕冷下痢膿血,腹痛;婦人下血;白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