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附湯

AI F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3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11.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腎經 23%
心經 11%
肝經 11%
肺經 10%
胃經 10%
脾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艾附湯中包含附子,乃因其具有溫陽散寒之效。附子為烏頭的根部,性熱,味辛,歸心、腎、脾經。其主要功效為回陽救逆、溫經散寒、止痛,對於陽虛寒凝、四肢厥冷、心腹冷痛、寒濕痺痛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艾附湯中以艾葉溫經止痛,附子溫陽散寒,二藥合用,溫陽散寒之力更強,更能有效地治療因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腹痛等症狀。

艾附湯中加入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經止痛: 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例如痛經、腹痛、肢體疼痛等,艾葉可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起到止痛的效果。
  2. 溫補脾腎: 艾葉還具有補脾腎、益氣血的功效。對於脾腎虛寒所致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面色蒼白等症狀,艾葉可以溫補脾腎,改善體質,提升免疫力。

因此,艾附湯中加入艾葉,不僅能溫經止痛,更能溫補脾腎,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

艾附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中散寒: 艾附湯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腹痛等症。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效果,可以協同艾葉、附子溫經散寒,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二、解毒緩和: 附子性熱,服用過量可能出現中毒反應。生薑性溫,具有解毒、緩和藥性的作用,可以避免附子過於燥熱,減少其對人體的刺激,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艾附湯」主治功效分析

艾附湯,以附子、艾葉、生薑三味藥材組成,其核心功效在於溫經散寒、止血調經。根據古籍記載,此方主要針對因臟寒所導致的出血症狀,尤其以「崩漏」、「大便下血」為代表。

治療原理分析:

  1. 溫裡散寒:

    • 附子: 作為君藥,性味辛熱,大溫大熱,具有強大的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能夠溫壯脾腎之陽,驅散體內寒邪,是治療臟寒的核心藥物。
    • 生薑: 辛溫,可解表散寒,溫中散寒,助附子溫陽之功,同時可溫胃止嘔,調和中焦。
    • 艾葉: 性溫,味苦辛,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血之效。其溫煦之性,可加強附子溫經散寒的功效,同時艾葉亦能止血,針對寒凝血瘀之出血尤為有效。
  2. 止血調經:

    • 艾附湯主要針對因寒邪所導致的出血,如崩漏、大便下血等。寒邪侵入體內,阻礙氣血運行,導致血瘀不暢,進而產生出血。
    • 附子、艾葉、生薑的溫陽散寒之效,可以驅散體內寒邪,使氣血運行恢復順暢,瘀滯得解,血得溫則行,自然能夠止血。
    • 艾葉本身亦有止血作用,可直接針對出血部位發揮功效。
    • 此外,艾附湯可溫暖子宮,對於經期不調、經量過多、淋漓不盡等因寒而致的婦科出血症狀,也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綜合古文分析:

  • 《類證治裁》: 明確指出艾附湯主治「赤白崩帶」,即婦女崩漏之症,與經期相關的異常出血。
  • 《雜病廣要》: 記載艾附湯「治臟寒大便血作」,揭示此方亦可治療因臟腑虛寒所致的下血,證實此方對於寒性出血症狀的廣泛應用。
  • 《丹臺玉案》: 「和榮艾附湯」用於治療「一切經水不調,或先或後,久不孕育」,說明在原方基礎上加味後,可以治療月經不調及相關不孕問題,拓展了其臨牀應用範圍。
  • 《醫學見能》: 「益元艾附湯」以艾附湯為基礎,加入人參、白朮等益氣健脾之品,用於治療「陰甚而格陽」所致的發熱煩躁,證明艾附湯亦可應用於複雜病症。

總結:

艾附湯以附子、艾葉、生薑三味辛溫之藥組成,溫陽散寒為其主要治療方向,針對臟寒所致的出血症狀,如崩漏、大便下血等有顯著療效。其治療原理在於溫經散寒、活血止血,使氣血運行順暢,寒邪消散,從而達到止血調經的目的。此方臨牀應用廣泛,可依據具體病症加減變化,應用於多種相關疾病的治療。

傳統服藥法


大附子2兩(炮,去皮臍,切片),熟白艾1兩,川薑7錢(炮,洗)。
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半,煎7分,去滓,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艾附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七。 組成:大附子2兩(炮,去皮臍,切片),熟白艾1兩,川薑7錢(炮,洗)。 主治:臟寒,大便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