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麥丸

艾麥丸

AI MAI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5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40%
腎經 40%
肝經 20%
脾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艾麥丸中加入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止痛:艾葉性溫,味苦辛,入肝經、脾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血的功效。可針對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如腹痛、腰痛、經痛等。
  2. 驅寒除濕:艾葉具有溫陽散寒、燥濕化痰的功效,可用於寒濕引起的疾病,如風寒感冒、關節疼痛、溼疹等。

艾葉與其他藥材配合,可增強藥效,達到溫中散寒、止痛止血、驅寒除濕的效果,因此艾麥丸中加入艾葉,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艾麥丸中加入大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健脾和胃: 大麥性味甘平,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積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積腹脹等症狀,大麥能起到調理作用,增強脾胃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
  2. 利水消腫: 大麥還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大麥能促進水液代謝,利尿消腫。艾麥丸中加入大麥,有助於改善因脾虛水濕內停導致的各種水腫問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艾麥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虛羸,久不進食,臟腑不固,小便常多」,核心針對「脾腎虛弱」所致的病理表現:

  1. 虛羸、久不進食:反映脾胃氣虛,運化無力。長期食慾不振導致氣血生化不足,形體消瘦。
  2. 臟腑不固、小便常多:涉及腎氣不固,膀胱失約,或脾虛下陷,水液失攝。古代醫家常將多尿與脾腎兩虛聯繫,尤其「臟腑不固」一語,強調固攝功能的失常。

綜合而言,此方以「溫補脾腎、固攝止瀉」為主要方向,兼顧「醒胃消食」以助運化。


組成與方義邏輯解析

君藥:艾葉

  • 炮製特點:糯米糊蘸焙乾,增強溫補之性,減其燥烈。
  • 功效推論
    • 《本草綱目》載艾葉「溫中,逐冷,除濕」,其性溫可暖脾腎,助陽氣以固攝。
    • 主入脾、腎、肝經,能止「虛寒性泄瀉」(臟腑不固),亦能溫下元以縮尿。
    • 糯米糊製後,兼緩和藥性,補中益氣,契合「虛羸」之需。

臣藥:麥櫱(炒)

  • 炮製特點:炒後增強消食醒脾之效。
  • 功效推論
    • 麥櫱(麥芽)擅「消米麵食滯」,炒用偏溫,助脾胃運化(久不進食)。
    • 《藥性論》言其「開胃,下氣,除煩」,能解長期虛弱伴隨的食積氣滯。

佐使:米醋與糯米粉糊

  • 米醋打糊:醋能收斂(固攝小便),兼散瘀醒胃,助麥櫱消食。
  • 糯米粉補中:強化脾胃基礎,呼應「虛羸」病本。

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以「溫補固攝為主,消食助運為輔」:

  1. 標本兼治
    • 艾葉溫補脾腎,固攝下焦(治本);麥芽消食開胃(治標),改善進食。
    • 米醋與糯米糊既賦形,又協同收斂補益。
  2. 藥性相須
    • 艾葉之溫,得麥芽之動,補而不滯;麥芽之消,得艾葉之溫,化食不傷正。
  3. 劑型設計
    • 丸劑緩圖,適合虛羸久病;醋湯、溫酒送服,增強溫通固攝之效。

總結:艾麥丸通過溫脾腎、消積滯、固下焦,針對「脾腎兩虛兼食滯」的複雜病機,體現古代「寓消於補」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艾葉(糯米糊蘸過,大火焙乾)、麥櫱(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米醋打糯米粉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50丸,空心醋湯、溫酒或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艾麥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七。 組成:艾葉(糯米糊蘸過,大火焙乾)、麥糵(炒)各等分。 主治:虛羸,久不進食,臟腑不固,小便常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