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追風通氣散乃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為 赤芍、木通、白芷、何首烏、枳殼、茴香、烏藥、當歸、甘草 ,可隨證加減如半夏、桔梗、厚朴、陳皮等。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通治氣血瘀滯、痰濕阻絡之多種病症,範圍廣闊,主要針對:
- 外科癰疽毒瘡:如發背、流注、腦疽等腫毒,因氣血不通、痰瘀互結所致者。
- 跌打損傷:打破傷折,瘀血內停,氣機不暢。
- 氣滯痰阻證:疝氣、血瘕(氣血瘀結之積塊)、腳氣腫痛,以及「諸氣痞塞」之胸腹悶脹。
- 痰飲為患:胃寒生痰,或鬱熱化風痰,阻滯經絡,引發腰痛、塊痛等。
- 脾胃虛寒證:因過服寒涼藥損傷脾胃,氣血生化不足,致臉色憔悴、肌肉不生,此時調整配伍(如去木通、加厚朴陳皮)以溫中行氣。
其核心在於 「通氣活血,化痰散結」 ,強調順氣勻血,扶助胃氣以祛邪。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行氣解鬱,通調三焦
- 枳殼、茴香、烏藥:理氣寬中,散寒止痛。烏藥善走下焦,治疝氣;茴香溫腎散寒;枳殼破氣消積,三者協同疏通上中下三焦氣機。
- 木通:通利九竅,導濕熱下行,防氣滯化熱。
(2)活血化瘀,養血柔筋
- 赤芍、當歸:赤芍涼血散瘀,當歸補血活血,二者調和營血,治跌打瘀血及癰疽腫毒。
- 何首烏:益精血、強筋骨,兼能解毒,助當歸養正而不留瘀。
(3)祛風化痰,解毒散結
- 白芷:辛溫走表,散風除濕,為癰疽要藥,能排膿止痛。
- 加減半夏、桔梗:半夏燥濕化痰,針對胃寒生痰;桔梗宣肺化痰,治鬱熱風痰,並載藥上行。
(4)調和藥性,健脾和中
- 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與當歸、何首烏共護脾胃。
- 酒煎服:酒性辛散,助藥力通行經絡,增強活血散結之效。
三、邏輯推演與方義
此方以 「氣血同治」 為主軸,結合 行氣、活血、化痰、散結 四法:
- 氣行則血行(枳殼、烏藥),血行則瘀化(赤芍、當歸),痰消則絡通(白芷、半夏)。
- 佐以何首烏、甘草顧護正氣,使攻邪不傷本,符合「扶植胃本,不傷元氣」之旨。
- 諸藥協同,既能解外在癰腫跌打之瘀滯,亦能調內在氣血痰濕之鬱結,體現中醫「異病同治」之思維。
傳統服藥法
赤芍、木通、白芷、何首烏、枳殼、茴香、烏藥、當歸、甘草。癰疽,胃寒生痰,加半夏以健脾化痰;鬱熱而成風痰,加桔梗,並用生薑水酒煎服;發背,因服寒涼之藥,過傷脾胃,飲食少進,顏色憔悴,肌肉不生,去木通,少用當歸,倍厚朴、陳皮;流注
大能順氣勻血,扶植胃本,不傷元氣,蕩滌邪穢,自然通順,不生變證。
酒、水同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追風通氣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五。 組成:赤芍、木通、白芷、何首烏、枳殼、茴香、烏藥、當歸、甘草。 主治:大能順氣勻血,扶植胃本,不傷元氣,蕩滌邪穢,自然通順,不生變證。主治:癰疽,發背,流註,腫毒,腦疽,打破傷折,疝氣,血瘕,腳氣,諸氣痞塞,塊痛,腰痛,一切痰飲爲患。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