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追風祛痰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諸風癇暗風」,根據古代醫家對病症的界定:
- 風癇:指因風邪引動、痰阻清竅所致的癲癇發作,常見突然昏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等症狀,多與肝風內動或痰迷心竅相關。
- 暗風:為古代對「內風」的稱謂,指潛伏於體內、未顯於外的風證,類似現代所稱的肝陽上亢或痰瘀阻絡引發的眩暈、肢體麻木等。
綜合而言,本方主要針對風痰互結、上擾清竅之證,以熄風止痙、化痰開竄為治療方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熄風止痙:
- 天麻、僵蠶、全蠍:三藥協同平抑肝風、止痙定搐。天麻為「治風聖藥」,僵蠶化痰通絡,全蠍搜風通絡,針對風邪引動的抽搐、震顫。
- 防風:雖為解表藥,但在此方中取其「祛內外風」之效,輔助熄風。
化痰開竅:
- 白附子、半夏、豬牙皂、白礬:白附子祛風痰、逐頭面之痰;半夏燥濕化痰,為治痰要藥;豬牙皂辛烈走竄,豁痰開竅;白礬清熱消痰,四者共逐頑痰。
- 生薑糊為丸:生薑既能制半夏之毒,又可溫化痰飲,增強化痰功效。
理氣安神:
- 木香:行氣醒脾,助痰濕運化,避免氣滯痰凝。
- 朱砂:鎮心安神,緩解風痰擾心所致的神志不寧。
配伍特點:
- 風痰同治:熄風藥與化痰藥並重,標本兼顧。
- 辛竄與收澀並用:如豬牙皂之辛開與白礬之收斂,一開一斂調暢氣機。
- 《回春》加南星:進一步強化祛風痰之力,適用於痰閉重證。
推論與應用延伸
此方結構體現「治風先治痰,痰消風自滅」的思路,尤其適合:
- 痰熱挾風:痰濁化熱生風,症見眩暈、癇證發作。
- 經絡閉阻:痰阻脈絡所致的肢體麻木、口眼喎斜。
現代臨床可類比應用於癲癇、梅尼埃病、面神經麻痺等屬風痰為患者,然需根據具體證候加減化裁。
傳統服藥法
防風3兩,天麻3兩,僵蠶3兩,白附子3兩,全蠍(去毒)半兩,木香半兩,朱砂7錢半,豬牙皂(炒)1兩,白礬半兩,半夏6兩。
上為細末,生薑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80丸,食遠、臨臥用淡薑湯或薄荷湯送下。
《回春》有南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臨床應用應慎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追風祛痰丸,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六。 組成:防風3兩,天麻3兩,僵蠶3兩,白附子3兩,全蠍(去毒)半兩,木香半兩,朱砂7錢半,豬牙皂(炒)1兩,白礬半兩,半夏6兩。 主治:諸風癇暗風。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