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風通痹湯

逐風通痹湯

ZHU FENG TONG B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5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2%
肝經 21%
脾經 18%
腎經 9%
肺經 9%
三焦經 5%
大腸經 5%
心包經 4%
膀胱經 4%
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三焦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逐風通痹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扶正: 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本方以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爲主,但風寒溼邪入侵易傷人體正氣,導致氣虛乏力,影響疾病恢復。黃芪補氣扶正,可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提高治療效果。
  2. 助藥力: 本方中其他藥材如羌活、獨活、防風等均屬辛溫解表之品,但其性較燥,易傷津液。黃芪甘溫補氣,可緩和藥性,使藥力溫和,不易傷正氣,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逐風通痹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發散風寒,通利關節: 麻黃性溫,具有發散風寒、通利關節的功效,適用於風寒濕痹、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
  2.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 麻黃能溫經散寒,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寒凝經絡、疼痛、瘙癢等症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逐風通痹湯中使用麻黃,可以有效地發散風寒、溫經止痛,改善風寒濕痹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逐風通痹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能改善血脈流通,消除瘀血阻滯,緩解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痹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二、 補血養血,潤燥止痛: 當歸同時具有補血養血、潤燥止痛的作用,可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疼痛和麻木,並滋養血脈,使氣血運行通暢,進一步緩解痹痛。

因此,當歸在逐風通痹湯中扮演著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以及補血養血、潤燥止痛的雙重角色,有助於改善風寒濕邪所致的痺痛症狀。

逐風通痹湯中包含丹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活血化瘀:丹參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解除經絡阻滯,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痺痛症狀有顯著療效。
  2. 清熱涼血:丹參性涼,入心、肝經,可清心火,涼血消腫,對於風寒濕邪入侵體內,引發的熱證、痺痛、紅腫等症狀,也具有緩解作用。

因此,丹參在逐風通痹湯中起到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風寒濕邪所致的痹痛症狀。

逐風通痹湯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乳香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痺所致的關節疼痛、腫脹,乳香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代謝,減輕炎症反應,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2. 疏通經絡,行氣止痛: 乳香氣味芳香,能通經活絡,疏散瘀阻。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乳香能疏通經絡,使氣血流通,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逐風通痹湯中加入沒藥,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沒藥性溫,味苦辛,歸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痺阻經絡,導致的肢體疼痛、關節腫脹,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從而緩解疼痛。
  2. 溫經散寒: 沒藥性溫,能溫經散寒,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有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可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因此,沒藥的加入,可以有效改善逐風通痹湯的療效,使其更能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

逐風通痹湯中加入全蠍,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一、通絡止痛: 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散瘀止痛之效。對於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疼痛等症,可起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的作用。

二、祛風止痙: 全蠍亦有祛風止痙之功,可用於治療風邪入絡所致的抽搐、痙攣、半身不遂等症。

因此,在逐風通痹湯中加入全蠍,可起到通絡止痛、祛風止痙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治療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疼痛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逐風通痹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風邪侵襲肌肉經絡」,初期見麻木不仁,漸進發展為肢體關節活動不利。典型病機為外風夾寒或熱,阻滯經絡氣血,導致痺痛、半身不遂等症。案例中患者因夏日受風,左半身麻木不遂,即屬風邪由表入絡,氣血痺阻之證。

二、方劑組成與邏輯分析

  1. 君藥:生箭耆(黃耆)

    • 重用6錢至1兩,補氣固表,推動氣血運行,助藥力達表驅邪。
    • 氣足則風邪自退,尤適合脈遲弱、惡寒者。
  2. 臣藥:麻黃、當歸

    • 麻黃(3錢)發汗解表,開腠理逐風邪,初服取微汗使邪從表出。
    • 當歸(5錢)養血活血,與黃耆形成「氣血雙補」結構,改善血虛風襲之麻木。
  3. 佐藥:丹參、乳香、沒藥、全蠍

    • 丹參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乳香、沒藥活血行氣,擅治肢體痺痛,合稱「對藥」,增強通絡之效。
    • 全蠍熄風通絡,搜剔深伏經絡之風邪,針對頑固麻木與關節不利。
  4. 加減法與引經藥

    • 寒證(脈弱惡寒):加烏頭溫經散寒,黃耆增量。
    • 熱證(脈數惡熱):以薄荷代麻黃辛涼解表,加天花粉清熱生津。
    • 半身不遂:左側用鹿角膠(溫補肝腎),右側用虎骨膠(強筋壯骨),引藥入病所。

三、治療原理
此方以「補氣活血為主,祛風通絡為輔」,體現「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思想:

  1. 通過黃耆、當歸補益氣血,扶正以驅邪。
  2. 麻黃、薄荷開表透邪,使風從汗解。
  3. 丹參、乳沒、全蠍活血通絡,改善經絡痺阻。
  4. 加烏頭或天花粉兼顧寒熱辨證,鹿角膠/虎骨膠強化引經作用,針對偏枯不遂。

四、總結
此方適用於風邪由表入絡,氣血不足或阻滯所致之痺證。其配伍特點在於「補通並用」,既補氣血之虛,又逐經絡之邪,結構層次分明,加減靈活,體現中醫「同病異治」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生箭耆6錢,麻黃3錢,全當歸5錢,丹參3錢,乳香3錢,沒藥3錢,全蠍2錢。
脈象遲弱無力,惡寒者,將黃耆重用1兩,再照加烏頭2-3錢;脈象有力,惡熱者,以薄荷易麻黃,再加天花粉1兩。初服以遍體皆得微汗為佳;至汗後再服,宜將麻黃減半,或只用1錢;筋骨軟弱者
半身不遂 曾治一人,夏月開軒當窗而寢,為風所襲,其左半身即覺麻木,肌肉漸形消瘦,左手足漸覺不遂,為擬此方。其病偏於左,又加鹿角膠二錢 作引(若偏於右,宜用虎骨膠作引),一劑周身得汗,病癒強半,即方略為加減,又服二劑全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麻痺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腹瀉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逐風通痹湯, 出處:《衷中參西》下冊。 組成:生箭耆6錢,麻黃3錢,全當歸5錢,丹參3錢,乳香3錢,沒藥3錢,全蠍2錢。 主治:風襲肌肉經絡,初則麻木不仁,寢至肢體關節不利。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