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飲子

ZHU YE YIN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心經 19%
腎經 13%
胃經 12%
脾經 9%
三焦經 4%
大腸經 4%
肝經 3%
膀胱經 3%
小腸經 3%
心包經 3%
肺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脾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肝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竹葉飲子中加入淡竹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暑:淡竹葉性寒,味甘淡,具有清熱解暑、除煩止渴的功效。對於暑熱傷津、口渴心煩、小便短赤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利尿消腫:淡竹葉具有利尿通淋的功效,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排出毒素,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尿少、水腫等症狀,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因此,竹葉飲子中加入淡竹葉,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暑、利尿消腫,改善因暑熱或濕熱導致的相關症狀。

竹葉飲子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生津: 竹葉飲子以清熱除煩、生津止渴為主要功效,麥門冬性寒,味甘,具清熱生津、潤肺養陰之效,能協同竹葉、淡竹葉等清熱解暑之藥物,增強藥效。
  2. 滋陰潤燥: 麥門冬入肺、胃經,能滋陰潤燥,緩解燥熱引起的口渴、咽乾等症狀,與竹葉飲子中其他清熱藥物,如石膏、知母等,相輔相成,達到清熱解暑、滋陰潤燥的功效。

竹葉飲子中包含小麥,主要是因為小麥具有清熱除煩、利尿滲濕的功效。

小麥味甘性涼,入心、胃經,能清心熱、除煩躁,並能利尿滲濕,消腫止渴。竹葉飲子主治熱病煩渴、口乾舌燥、小便不利等症,小麥的清熱利尿功效可以幫助緩解這些症狀。此外,小麥與其他藥材如竹葉、石膏等配合使用,可以增強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效果,達到更好的療效。

竹葉飲子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功效。

竹葉飲子本身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作用,而生地黃能進一步增強其清熱涼血功效。生地黃的甘寒性質,可以緩解因熱毒或燥熱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同時也能滋陰潤燥,保護津液,防止熱毒傷津。

因此,生地黃的加入,不僅可以提升竹葉飲子的清熱解毒功效,更能起到滋陰潤燥、保護津液的作用,使療效更加全面。

竹葉飲子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退熱的功效。與竹葉、生地等藥物相配合,可增強清熱解毒的效力,適用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口渴、咽痛等症。
  2. 滋陰潤燥: 地骨皮可滋陰降火,潤燥生津,與竹葉、麥冬等藥物共同作用,可緩解陰虛火旺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皮膚乾燥等症狀。

總之,地骨皮在竹葉飲子中起着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可有效改善熱病、陰虛等病症。

竹葉飲子中加入黃耆,主要原因有二: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效。竹葉飲子主治暑熱傷津、口渴心煩、脈虛無力等症狀,而黃耆可補益脾肺之氣,固護表邪入侵,有助於緩解暑熱所致的氣虛乏力、汗出不止等症狀。
  2. 益氣生津: 竹葉飲子中竹葉清熱生津,與黃耆的補氣作用相輔相成,既能清熱解暑,又能益氣生津,雙管齊下,更能有效改善暑熱所致的口渴、心煩、津液不足等症狀。

竹葉飲子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解表:麻黃性辛溫,具有發散風寒、宣肺解表之效。竹葉飲子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所致的發熱、惡寒、無汗等症狀,麻黃可協助疏散風寒,使邪氣外解,達到解表止咳的功效。

2. 利水消腫:麻黃亦具利水消腫之效,有助於緩解風寒感冒所致的鼻塞、流涕等症狀。竹葉飲子中其他藥材如竹葉、甘草等也具有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的功效,與麻黃配伍,可協同作用,增強藥效。

竹葉飲子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竹葉飲子以清熱瀉火、利尿消腫為主,但其藥性偏寒。甘草性甘溫,能緩解藥物的寒性,避免過於寒涼,防止傷胃。
  2.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在竹葉飲子中,甘草能增強藥效,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清熱利尿、消腫解毒的功效。

總之,甘草在竹葉飲子中扮演著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重要角色,使其更適合人體使用。

竹葉飲子方中加入石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竹葉飲子主治熱病煩渴,脈洪數等症,石膏能有效清解暑熱,降低體溫,緩解口渴、煩躁等症狀。
  2. 解毒止渴:竹葉飲子中竹葉、麥冬等藥材,也有清熱解毒的作用,石膏與之相輔相成,共同達到解熱止渴、清解毒素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竹葉飲子」

中藥方劑「竹葉飲子」,藥方主要成分包括:淡竹葉、麥門冬、小麥、生地黃、地骨皮、黃耆、麻黃、甘草、石膏。

淡竹葉

淡竹葉性寒味甘,歸心、小腸、腎三經。具有清熱瀉火、清心降火、利尿消腫、生津止渴、利水滲濕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小便赤澀淋痛、口舌生瘡、心火旺盛、口瘡、尿赤、煩躁不寐、水腫尿少、黃疸尿赤等症狀。

麥門冬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用於治療陰虛津虧的各種症狀,如乾咳少痰、口乾咽燥、舌紅少苔;心肺氣陰兩虛所致的咳嗽、氣喘、心悸、失眠;以及熱病津傷、煩躁、身熱、神昏等症狀。

小麥

小麥性甘、平、微寒,入心、脾、肝、胃、腎五經。具有清熱利尿、補氣、養陰生津、補血養肝、益氣養心、健脾和胃、除煩止渴、利小便等功效。小麥含有豐富的澱粉、蛋白質、膳食纖維、各類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能夠補益氣血、滋養陰津、補脾益胃、健脾和胃、利尿消腫、止血止瀉等,適用於氣血不足、體虛乏力、脾胃虛弱、腹瀉、小便不利等癥狀。

生地黃

生地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生地黃能清瀉肝火、胃火、心火、肺火,滋陰、養血,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生地黃亦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現代研究表明,生地黃對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具有治療和預防作用。

地骨皮

地骨皮性寒味甘,具有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它能清散外感風熱,退內傷陰虛之熱,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內傷陰虛引起的發熱、口乾、咽喉腫痛、煩躁不安等症狀。地骨皮亦可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治療肺熱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壓、癰腫、惡瘡等多種熱性疾病。

黃耆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黃耆為中藥補氣之聖藥,具有補氣生血、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效。黃耆還具有排膿、止血、解毒、化腐生肌、生津止渴、補中益氣、健脾胃、補血、固表止汗、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是中醫臨牀常用的補益藥品。

麻黃

麻黃性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其中,發汗解表是麻黃的主要功效,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等表證疾病;利水消腫可治療風寒表實證所致之水腫、小便不利;止咳平喘則用於治療外邪侵襲、肺氣不暢所致之喉癢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緊迫、胸悶、氣喘等症;此外,麻黃還能散風寒,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等表證疾病。

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石膏

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的功效。它能清泄肺胃之熱,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小便不利、水腫、暑熱中暑、口瘡咽痛等症;也能止咳平喘,治療邪熱鬱肺、氣急喘促、咳嗽痰稠、發熱口渴等症。此外,石膏還能化腐生肌,用於治療瘡瘍潰爛、濕疹浸淫、水火燙傷等。不過,使用石膏應諮詢合格中醫師,根據具體情況辨證論治,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功效

中藥方劑「竹葉飲子」,具有極度生氣的功效。

傳統服藥法


竹葉1握,乾葛3兩,地骨白皮5兩,薺苨5兩,甘草3兩(炙)。
上切。
以水2大升,煎取半升,去滓,納車前子3兩,分3次食後服,1日令盡。
不過三劑,眼中疼痛歇,次得點藥,亦須敷藥,抽熱毒風,不然恐尋經脈入眼,熱深入亦難愈也。又取羊肝一具,或豬肝亦得,豬肉精處亦堪取三斤,皆須破作手許大片,厚薄亦如手掌,候其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生津、養陰潤燥的功效,適合於氣極所致的口渴、咽乾、舌燥、便秘等症。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容易流眼淚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遠視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竹葉飲子, 出處:《聖惠》卷二十六。 組成:竹葉50片,麥門冬半兩(去心),小麥半合,生地黃半兩,地骨皮半兩,黃耆1兩(銼),麻黃半兩(去根節),甘草2分(炙微赤,銼),石膏1兩(搗碎)。 主治:氣極。

竹葉飲子, 出處:《外台》卷二十一引《近效方》。 組成:竹葉1握,乾葛3兩,地骨白皮5兩,薺苨5兩,甘草3兩(炙)。 主治:肝膈實熱,腎藏已虛而致熱風暴赤,瞼爛生瘡,或磣或疼,或癢或痛,久患虛熱,遠視不明,喻若隔絹看花,或服石乳發動,冷熱淚出,白睛赤紅腫脹,淚裹眼珠。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