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竹瀝湯中包含威靈仙,主要原因在於其祛風濕功效。
威靈仙性辛溫,入肝經,善於行氣活血、祛風止痛,對於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顯著療效。竹瀝湯本身以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爲主,而威靈仙的加入則可增強其祛風濕之力,使其在治療風溼性關節炎、腰腿疼痛等症時效果更佳。
同時,威靈仙還能活血化瘀,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進一步緩解疼痛,因此在竹瀝湯中起到輔助作用。
竹瀝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救逆: 竹瀝性寒涼,善清熱解毒,但容易傷陽氣,導致寒邪內侵。附子性溫熱,能溫陽救逆,抵消竹瀝的寒性,避免過度損傷陽氣,防止寒邪入體,並增強藥效。
- 助陽化痰: 竹瀝清熱化痰,但對於寒痰、濕痰效果不佳。附子能溫陽化氣,促進痰液的轉化排出,配合竹瀝共同達到清熱化痰之效,更能有效祛除痰濕。
因此,竹瀝湯加入附子,不僅能平衡藥性,更能提升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竹瀝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原因有二:
一、宣肺化痰:桔梗味辛、甘,性微寒,具有宣肺、利咽、祛痰之功效。竹瀝清熱化痰,二者合用,可有效宣通肺氣,化解痰液,對於風寒犯肺、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二、利氣通絡:桔梗還具有一定的利氣通絡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有助於痰液的排出。竹瀝則以其清熱解毒的特性,配合桔梗,能更有效地消炎止痛,減輕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
竹瀝湯中加入防風,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 疏散風寒,止咳化痰:竹瀝湯主治風寒咳嗽,而防風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止咳化痰之功效,可與竹瀝相輔相成,加強其止咳化痰的功效。
- 引藥入肺,增強療效:防風性輕揚,能引藥入肺,有助於竹瀝更好地到達肺部,發揮其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作用,提高藥效。
竹瀝湯為一方經典的中醫方劑,其組成精妙,用於治療風熱上攻所導致的頭痛、目赤等症狀。在該方中,蔓荊子作為一味重要藥材,其主要作用在於散風清熱、祛風止痛。蔓荊子味辛性涼,能入肝經與膽經,善於疏風散邪、清利頭目,對於因風熱所致的頭痛、目眩具有良好的療效。此外,蔓荊子還能夠疏肝解鬱,對於伴有情緒抑鬱、胸脹不舒的患者同樣適用。在竹瀝湯中加入蔓荊子,不僅可以增強整體方劑清熱散風的功效,還能夠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作用,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總體而言,蔓荊子在竹瀝湯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思想,通過對症下藥來實現精準治療的目的。
竹瀝湯方中加入枳殼,主要是為了其「行氣消痞」之效。枳殼味苦酸,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降逆止嘔的功效。竹瀝湯以竹瀝清熱解毒,配以枳殼行氣消痞,可有效緩解痰熱壅肺、氣機阻滯所致的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
此外,枳殼還能幫助竹瀝湯中的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例如,枳殼能促進竹瀝的向下運行,從而更好地清熱解毒,緩解上呼吸道感染。因此,枳殼在竹瀝湯中的加入,是十分合理的。
竹瀝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竹瀝本身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止渴之效,而川芎則善於疏散風熱,並能活血化瘀。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的功效,並能有效地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等症。
- 行氣止痛,通絡活血: 川芎除了疏散風熱外,還具有行氣止痛、通絡活血的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竹瀝湯中加入川芎,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減輕頭部、咽喉等部位的炎症反應,達到止痛的效果。
竹瀝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補血活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竹瀝清熱解毒,與當歸搭配,可緩解因血虛所致的口乾舌燥、心悸失眠等症狀,同時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 和解藥性:竹瀝偏寒,而當歸性溫,二者搭配,可相互制約,避免藥性過於偏寒或偏溫,有利於維持身體的平衡。
主治功效
竹瀝湯
組成
威靈仙、附子、桔梗、防風、蔓荊子、枳殼、川芎、當歸
功效
中風侵犯脾臟和肝臟,導致多年來四肢活動不靈便,舌頭僵硬,言語不清。
組成介紹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濕、補血、強筋骨。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
- 蔓荊子:發汗解表、散風熱、活絡止痛、清肝明目。
- 威靈仙:祛風除濕、清熱利尿、通經絡、清熱解毒、活絡止痛。
- 枳殼: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
總結
竹瀝湯主要用於治療中風侵犯脾臟和肝臟,導致多年來四肢活動不靈便,舌頭僵硬,言語不清。方中威靈仙、附子、防風溫經散寒,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川芎、當歸活血化瘀,補益氣血;桔梗、蔓荊子宣肺利咽,化痰止咳;枳殼理氣行滯,消食導滯。諸藥合用,共奏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活血化瘀,補益氣血,宣肺利咽,化痰止咳,理氣行滯,消食導滯之功。
傳統服藥法
竹瀝5合,黃芩30銖,木防已6銖,羚羊角6銖,大黃2兩,茵芋3銖,麻黃半兩,白薇半兩,桑寄生半兩,萆薢半兩,甘草半兩,白朮6銖(1方作白鮮)(1方無萆薢)。
以水2升半,煮取藥減半,加竹瀝,煎取1升,分服2合,相去1食久,進1服。
小兒出胎二百許日,頭身患小小瘡,治獲小瘥,復發,五月中忽小小咳嗽,微溫和治之,因變癇,一日二十過發,四肢縮 動,背脊(身夭)(身兆),眼反,須臾氣絕,良久復蘇,已與常治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竹瀝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引《傅氏活嬰方》。 組成:朱砂、麝香。 主治:小兒口噤體熱。
竹瀝湯, 出處:《婦人良方》卷三引《必效方》。 組成:秦艽1分,防風1分,獨活1分,附子1分。 主治:中風涎潮,譫語昏塞,四肢緩縱。
竹瀝湯, 出處:《千金》卷八。 組成:竹瀝3升,防已2兩,升麻2兩,桂心2兩,川芎2兩,羚羊角2兩,麻黃3兩,防風2兩。 主治:風痱。
竹瀝湯, 出處:《雞峰》卷四。 組成:升麻1兩半,防風1兩半,附子1兩,白朮1兩,甘草1兩,秦艽1兩,葛根1兩,黃芩1兩,麻黃1兩,防已1兩,細辛1兩,乾薑1兩,桂1兩,茯苓3兩,杏仁半兩。 主治:中惡或患冷。
竹瀝湯, 出處:《本事》卷一。 組成:威靈仙(去苗,洗)、附子(炮裂,去皮臍)、桔梗(炒)、防風(去叉股)、蔓荊子(揀)、枳殼(去瓤,細切,麸炒黃)、川芎(洗)、當歸(洗,去蘆,薄切。焙)各等分。 主治:中風入脾肝,經年四肢不遂,舌強語謇。
竹瀝湯, 出處:《千金》卷八。 組成:防風1兩半,麻黃1兩半,芍藥1兩半,防已1兩,桂心1兩,黃芩1兩,白朮1兩,附子1兩(1本作杏仁40枚),羚羊角、竹瀝1升,甘草1兩(1本,作葛根2兩),人參1兩,穹1兩,獨活1兩,升麻1兩,生薑2兩,石膏2兩。 主治:風痱。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