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茱萸鹿茸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 溫中散寒、止痛 的功效。
吳茱萸味辛、性溫,入肝、脾、腎經,能溫脾胃,散寒止痛,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腹痛、腰痛、頭痛等症狀具有一定療效。而鹿茸則具有 補腎壯陽、益精血 的功效,二者相合,可溫補脾腎,散寒止痛,適用於脾腎陽虛、寒凝血瘀所致的腰膝痠痛、畏寒肢冷等症狀。
茱萸鹿茸丸中加入附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陽: 附子性溫熱,入腎經,能溫腎壯陽,與鹿茸的補腎益精功效相輔相成,更能增強補腎壯陽的效果。
2. 溫陽散寒: 附子溫陽散寒,有助於驅散體內寒邪,搭配茱萸溫中散寒,可改善因寒邪入侵引起的腰膝冷痛、畏寒肢冷等症狀,提升整體療效。
茱萸鹿茸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溫中散寒,助陽補氣: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鹿茸性溫,味甘鹹,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之效。兩者配伍,溫陽散寒,有助於補益腎氣,提高藥效。
- 調和藥性,相輔相成:鹿茸補陽氣,但性偏燥,易傷陰。乾薑溫中散寒,能與鹿茸相輔相成,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燥烈,更好地發揮補腎壯陽之效。
茱萸鹿茸丸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的藥理作用:
- 溫腎助陽,散寒止痛: 肉荳蔻性溫,入脾、腎經,可溫補腎陽,散寒止痛,有助於改善因腎陽不足引發的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等症狀。此與鹿茸的溫補腎陽作用相輔相成,增強補腎壯陽之效。
- 溫脾止瀉: 肉荳蔻亦能溫脾止瀉,對於因脾虛寒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茱萸鹿茸丸中加入肉荳蔻,可協同其他藥物,進一步增強補腎固本、溫脾止瀉的功效。
茱萸鹿茸丸中加入茯苓,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補脾益氣,健運脾胃: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鹿茸性溫熱,補陽壯陽,但容易耗氣傷陰,茯苓可補脾益氣,健運脾胃,避免鹿茸補陽過度而耗傷正氣。
2. 協調藥性,防止燥熱:鹿茸性溫熱,茱萸亦屬辛溫之品,兩者相合容易燥熱,茯苓性平,可中和藥性,防止燥熱傷陰,使藥性溫和,更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茱萸鹿茸丸中加入龍骨,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 固本培元:龍骨性味甘鹹平,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骨、固精止遺的作用。鹿茸性溫,入腎、肝經,有壯陽益腎、強筋健骨之效。二者相合,可補腎固本,增強體質,對於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泄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 收斂止汗:龍骨具有收斂止汗的功效,可與茱萸的溫暖作用相輔相成,共同抑制汗液分泌,避免汗出過多而耗傷元氣,尤其適用於氣虛多汗的患者。
茱萸鹿茸丸中加入杜仲,主要基於其補腎壯陽、強筋健骨的功效,與方劑整體的溫陽補腎、強壯筋骨的功效相契合。
杜仲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降血壓的功效。其補腎壯陽之效能,可以與鹿茸相輔相成,加強補腎壯陽的效果;而其強筋健骨的作用,則可以與茱萸、鹿茸等藥材共同作用,增強方劑整體的強壯筋骨功效。
茱萸鹿茸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固本培元,補腎壯陽:五味子味酸甘,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生津止渴、補腎壯陽的功效。與鹿茸的補腎壯陽、強筋健骨之效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藥效,達到固本培元、強身健體的目的。
- 滋陰降火,平衡陰陽:鹿茸性溫,容易引起燥熱,五味子性酸收斂,能滋陰降火,平衡鹿茸的溫熱之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降低副作用,使藥效更安全有效。
茱萸鹿茸丸中加入肉蓯蓉,主要有以下原因:
- 補腎壯陽,益精填髓: 肉蓯蓉性溫,味甘鹹,入腎、脾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之功效,與鹿茸的溫補腎陽、益精填髓作用相輔相成,協同增強補腎壯陽的效果。
- 潤腸通便,改善腰膝酸軟: 肉蓯蓉亦能潤腸通便,改善因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耳鳴、頭暈等症狀,與茱萸的溫腎散寒、止痛作用相配合,可全面改善因腎虛所致的各種病症。
茱萸鹿茸丸中包含鹿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補腎: 鹿茸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溫補腎陽、壯筋骨、益精髓的功效。茱萸性溫,味辛,入肝、脾經,亦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兩者合用,相輔相成,可溫補腎陽,改善腎虛陽衰所致的腰膝痠軟、陽痿早洩、畏寒肢冷等症狀。
- 強壯筋骨: 鹿茸富含氨基酸、蛋白質等營養成分,可促進骨骼生長,增強骨骼強度。茱萸則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兩者結合,可有效改善骨質疏鬆、腰膝痠軟等症狀,強壯筋骨,延緩衰老。
茱萸鹿茸丸中加入赤石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固腎止遺:赤石脂性澀,能固澀腎氣,止遺尿、滑精等症狀,與鹿茸溫補腎陽、壯陽固精相輔相成,加強補腎固精之效。
- 止瀉固腸:赤石脂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能固澀腸道,治療脾虛泄瀉、滑腸便溏等病症,與茱萸溫中止瀉、健脾益氣相配合,增強止瀉效果。
因此,赤石脂的加入,不僅能加強補腎固精的功效,還能有效改善泄瀉症狀,使藥效更為全面。
茱萸鹿茸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降火: 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生津的功效,可緩解鹿茸的溫燥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燥烈,防止出現上火、口乾舌燥等副作用。
- 補而不燥: 鹿茸性溫熱,善於補腎壯陽,但長期服用容易導致虛火上升。生地黃的滋陰作用可以與鹿茸的溫陽作用相輔相成,使補腎效果更佳,且不易出現燥熱的副作用。
總之,生地黃的加入,可以有效調節茱萸鹿茸丸的藥性,使其補而不燥,更適合於陰虛火旺、腎陽不足等症狀的患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茱萸鹿茸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本臟因虛生寒」,此處「本臟」當指腎與衝任之脈,因下焦陽氣虛弱而生內寒,導致月經失常(經量過多或週期紊亂),並伴有腹痛畏風、臟腑功能失調。其核心病機為 腎陽虛衰,固攝無力,沖任不調,故以溫補下元、固澀止血為治則。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溫補腎陽,散寒止痛
- 吳茱萸:散下焦寒邪,暖肝溫腎,針對腹痛怯風。
- 附子、乾薑(半兩):大辛大熱,助命門火,逐臟腑沉寒,為回陽救逆要藥。
- 鹿茸(一兩):血肉有情之品,峻補腎陽,益精血,固衝任,治虛寒性崩漏。
- 肉蓯蓉、熟地黃:蓯蓉補腎陽兼益精,熟地滋腎陰,取「陰中求陽」之義,防溫燥傷陰。
固澀止崩,調節經血
- 黑龍骨、赤石脂:均為礦物藥,煅後澀性更強,龍骨收斂浮越之陽,赤石脂固下焦滑脫,直接止經血過多。
- 五味子:酸斂固澀,與溫陽藥協同,調節月經週期。
健脾溫中,強化後天
- 肉豆蔻、白茯苓:豆蔻溫中止瀉,茯苓健脾滲濕,二者合用以健運中焦,助氣血生化。
補腎強腰,兼顧氣血
- 杜仲:炒斷絲後專入腎經,強筋骨治腰膝痠軟(腎虛常見症)。
- 熟地黃(一兩半):用量最重,補血填精,與鹿茸互為陰陽雙補。
加減變化邏輯
初服以「龍骨」急則治標,止血固脫;待「血氣已安」(1-2月後),去龍骨之澀,加 沉香 半兩,引火歸元兼行氣,使補而不滯,轉為長期溫補調理。
整體方義
全方以「溫陽固澀」為主軸,結合「脾腎同調」,針對虛寒性月經病。其用藥特點如下:
- 標本兼治:附子、鹿茸治本虛,龍骨、石脂治標急。
- 動靜結合:吳茱萸、乾薑之辛散,佐五味子、赤石脂之收斂,防溫燥過度。
- 層次分明:先止血後調理,體現中醫「緩則治本」的階段性治療思維。
此方適用於 腎陽虛衰、衝任不固 之證,非單純血熱或氣滯所致月經病所宜。
傳統服藥法
吳茱萸(湯洗3次)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乾薑半兩,肉豆蔻(面裹煨)半兩,白茯苓半兩,黑龍骨(炭火3斤,燒通赤經宿,研細末,水飛)半兩,杜仲(銼碎,酒浸,炒斷絲)1兩,五味子 蓯蓉(酒浸1宿)1兩,鹿茸(削去皮毛,劈開,塗酥炙)1兩,赤石脂(粘舌者)1兩,熟乾地黃1兩半。
補氣固血。
上為細末,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70丸,空心、食前熱米飲送下。1-2月血氣已安,去龍骨加沈香半兩,可以常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茱萸鹿茸丸, 出處:《百一》卷十八。 組成:吳茱萸(湯洗3次)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乾薑半兩,肉豆蔻(面裹煨)半兩,白茯苓半兩,黑龍骨(炭火3斤,燒通赤經宿,研細末,水飛)半兩,杜仲(銼碎,酒浸,炒斷絲)1兩,五味子1兩,蓯蓉(酒浸1宿)1兩,鹿茸(削去皮毛,劈開,塗酥炙)1兩,赤石脂(粘舌者)1兩,熟乾地黃1兩半。 主治:補氣固血。主治:本臟因虛生寒,月經行多,或來不及期,腹痛怯風,臟腑不和。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