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炙肝散中包含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散寒,助肝陽氣: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的功效。炙肝散主治肝陽不足,寒凝血脈所致的肝氣鬱結、胸脅脹痛、月經不調等症。肉桂溫陽散寒,可溫暖肝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肝氣鬱結,改善胸脅脹痛等症狀。
- 引藥入肝,增強療效: 肉桂辛溫走竄,可以引導其他藥物深入肝經,發揮其藥效。炙肝散中其他藥物如當歸、白芍等,主要作用於肝經,肉桂的引導作用可增強藥物對肝經的療效,使藥效更為顯著。
炙肝散中使用白芷,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疏散風寒,通鼻竅: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的功效。炙肝散用於治療風寒客肺,鼻塞不通,頭痛等症,白芷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幫助恢復鼻腔通氣。
- 消腫止痛,生肌斂瘡: 白芷還具有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功效,能夠緩解肝臟腫痛,促進損傷組織的修復。炙肝散中加入白芷,可以輔助治療肝臟損傷,減輕疼痛。
炙肝散中包含羌活,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邪,止痛止癢: 羌活性溫,味辛,善於疏散風邪,止痛止癢。炙肝散主要用於治療肝風內動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皮膚瘙癢等症,羌活可有效疏散風邪,緩解頭痛、麻木等症狀,並抑制皮膚瘙癢。
- 活血通絡: 羌活亦具活血通絡之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組織的營養供給,從而有助於緩解肝風內動導致的肢體麻木、皮膚瘙癢等症。
綜上所述,羌活的疏散風邪、止痛止癢以及活血通絡功效,使其成為炙肝散中不可或缺的藥材,有助於達到治療效果。
炙肝散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祛風濕止痛: 獨活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疼痛的功效。炙肝散主要針對肝經風濕所致的疼痛,而獨活可有效驅散肝經風濕,緩解疼痛,改善關節活動障礙。
- 疏通經絡: 獨活性善行散,可疏通肝經經絡,使氣血流通,進一步緩解疼痛,並促進局部組織的修復。
因此,炙肝散中加入獨活,可有效發揮其祛風濕止痛、疏通經絡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肝經風濕引起的疼痛。
炙肝散方中使用白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緩肝養血:白芍性微寒,味酸甘,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炙肝散主要針對肝陽上亢、肝血不足所致的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白芍可滋養肝血,緩解肝陽亢盛,起到平肝熄風的作用。
- 調和脾胃:白芍亦能健脾益氣、養血調經。炙肝散中常與其他藥物配伍,如柴胡、黃芩等,白芍可以緩解這些藥物對脾胃的刺激,起到調和脾胃的作用,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利用。
炙肝散中包含訶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斂肝止血: 訶子味酸澀,性涼,入肝、大腸經,具有收斂止瀉、固澀止血的功效。炙肝散主治肝火旺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等症狀,而訶子的收斂止血作用,可以有效控制出血,達到止血的效果。
- 清熱解毒: 訶子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以輔助炙肝散清熱瀉火,涼血止血,進一步緩解肝火旺盛所引起的各種症狀。
炙肝散方劑中包含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炙肝散治肝氣鬱結,脾胃失調,導致氣血不暢,故以白朮健脾益氣,助運脾胃,使氣血生化充足,以改善肝氣鬱結之症。
- 燥濕止瀉: 炙肝散中常配伍茯苓、澤瀉等利水藥,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肝氣鬱結之症。白朮亦具燥濕利水之效,可輔助茯苓、澤瀉等藥,消除濕熱,使肝氣疏泄通暢,達到治療目的。
炙肝散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助藥力: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炙肝散多用於治療肝氣鬱結、寒凝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冷痛等症,加入生薑可以溫陽散寒,助藥力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調和藥性,避免寒涼: 炙肝散中可能包含一些寒涼藥物,生薑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強烈,減輕對胃腸的刺激,使藥物更易於被身體吸收利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炙肝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男子五勞七傷」,涵蓋氣血耗損、臟腑虛衰所致的綜合症狀:
- 虛勞表現:手足酸疼、四肢倦怠、日漸消瘦,屬氣血不足、陽氣不溫。
- 脾胃虛寒:不思飲食、久積瀉利,因中焦陽弱,運化失司。
- 上熱下寒:口瘡咽痛(虛火上炎)與腳膝浮腫(寒濕下注)並見,提示陽虛浮越。
- 氣機壅滯:心胸痞滿,乃寒凝氣滯所致。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 乾薑、大附子(炮):
為君藥,大辛大熱,溫散中下焦沉寒,回陽救逆。炮製減其峻烈,專攻溫補脾腎之陽。 - 縮砂仁、肉豆蔻:
化濕醒脾、溫中止瀉,針對脾胃虛寒之泄瀉、納差,兼行氣開鬱以消痞滿。 - 小茴香、川小椒:
暖肝散寒、理氣止痛,助君藥通徹三焦之滯,尤擅緩解四肢酸疼與浮腫。
2. 劑型設計特色
- 以肝(或腰子)為引:
取「以臟補臟」之意,羊肝苦寒(或豬肝甘溫)載藥入肝經,兼制燥熱;鹽蔥滲透藥力,紙裹火煨存性,緩釋溫補之效。 - 生薑湯/米湯/酒送服:
生薑和中止嘔,米湯護胃,酒行藥勢,三者依證選用,加強溫通之性。
三、治療原理推演
此方以「溫陽散寒」為核心,涵蓋三大機制:
- 補火生土:
乾薑、附子直補命門,蒸動脾陽,止瀉消腫。 - 散寒通絡:
小茴香、川椒走竄筋脈,解除寒凝血滯之痠痛。 - 引火歸元:
全方熱藥配伍血肉有情之品,導浮游之火下歸丹田,改善上熱下寒。
四、適用證候特點
凡屬「脾腎陽虛兼寒濕凝滯」者,見以下特徵:
- 面色㿠白,畏寒肢冷
- 舌淡胖有齒痕,苔白滑
- 脈沉遲或細弱
此方體現「辛熱溫補與臟腑相須」的古代用藥智慧,尤重從肝腎論治虛勞。
傳統服藥法
乾薑(炮)半兩,大附子(炮)半兩,縮砂仁半兩,肉豆蔻2個,小茴香4錢(炒),川小椒4兩。
上為末。
每服3-4錢,用白羊肝2-3兩,或豶豬肝,或豬羊腰子批開放藥在內,鹽末2錢,蔥白2根,同肝一處,紙裹潤濕,燒香熟為度。食前空心服之,細嚼,生薑湯下,或米湯、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本方具有溫補肝腎、散寒除濕的功效,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炙肝散, 出處:《得效》卷五。 組成:白礬(飛過,研)、五倍子(爲末)。 主治:喘並痰嗽。
炙肝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 組成:乾薑(炮)半兩,大附子(炮)半兩,縮砂仁半兩,肉豆蔻2個,小茴香4錢(炒),川小椒4兩。 主治:飲食生冷,內受風寒,泄瀉無度。
炙肝散, 出處:《雞峰》卷十四。 組成:紫菀(去苗及枯者;洗,焙)、蒼朮、桔梗、白芍藥各等分。 主治:脾虛胃耗,下痢鴨溏,滑數不止,肌肉消瘦,飲食不入,脈細皮寒,氣少不能言,口舌生瘡,有時潮熱。
炙肝散, 出處:《博濟》卷一。 組成:柳桂1兩,吳白芷1兩,羌活(溫水洗,浸過)1兩,獨活1兩,芍藥1兩,訶子皮7個(好者),白朮半兩,蠻薑半兩。 主治:男子五勞七傷,手足酸疼,四肢煩倦,多患口瘡,咽喉不利,心胸痞滿,不思飲食,久積瀉利,腳膝浮腫,日漸消瘦。
炙肝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八。 組成:蒼朮半兩(微炒),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川芎半兩,白芍藥1兩,紫菀1兩,桔梗1兩(去蘆頭),木香2兩,肉豆蔻半兩(去殼),檳榔半兩,厚朴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主治:冷勞,心腹虛脹,食飲全少,四肢無力,大腸不調。
炙肝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八。 組成:紫菀半兩(洗去苗土),乾薑半兩(炮裂,銼),縮砂半兩(去皮),蕪荑半兩,人參1分(去蘆頭),白茯苓1分,甘草1分(炙微赤,銼),當歸1分,木香1分,陳橘皮1分(湯浸,去白瓤,焙),川椒1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厚朴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草豆蔻半兩(去皮),桂心1分,胡椒1分,桔梗半兩(去蘆頭),細辛半兩,蒼朮半兩,白朮半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川芎1分。 主治:冷勞,羸瘦不能食,心腹多疼,四肢無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