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肝散

炙肝散

ZHI G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一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7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胃經 17%
肺經 16%
腎經 14%
肝經 10%
膀胱經 8%
心經 5%
大腸經 3%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炙肝散中包含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助肝陽氣: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的功效。炙肝散主治肝陽不足,寒凝血脈所致的肝氣鬱結、胸脅脹痛、月經不調等症。肉桂溫陽散寒,可溫暖肝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肝氣鬱結,改善胸脅脹痛等症狀。
  2. 引藥入肝,增強療效: 肉桂辛溫走竄,可以引導其他藥物深入肝經,發揮其藥效。炙肝散中其他藥物如當歸、白芍等,主要作用於肝經,肉桂的引導作用可增強藥物對肝經的療效,使藥效更為顯著。

炙肝散中使用白芷,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疏散風寒,通鼻竅: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的功效。炙肝散用於治療風寒客肺,鼻塞不通,頭痛等症,白芷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幫助恢復鼻腔通氣。
  2. 消腫止痛,生肌斂瘡: 白芷還具有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功效,能夠緩解肝臟腫痛,促進損傷組織的修復。炙肝散中加入白芷,可以輔助治療肝臟損傷,減輕疼痛。

炙肝散中包含羌活,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邪,止痛止癢: 羌活性溫,味辛,善於疏散風邪,止痛止癢。炙肝散主要用於治療肝風內動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皮膚瘙癢等症,羌活可有效疏散風邪,緩解頭痛、麻木等症狀,並抑制皮膚瘙癢。
  2. 活血通絡: 羌活亦具活血通絡之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組織的營養供給,從而有助於緩解肝風內動導致的肢體麻木、皮膚瘙癢等症。

綜上所述,羌活的疏散風邪、止痛止癢以及活血通絡功效,使其成為炙肝散中不可或缺的藥材,有助於達到治療效果。

炙肝散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祛風濕止痛: 獨活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疼痛的功效。炙肝散主要針對肝經風濕所致的疼痛,而獨活可有效驅散肝經風濕,緩解疼痛,改善關節活動障礙。
  2. 疏通經絡: 獨活性善行散,可疏通肝經經絡,使氣血流通,進一步緩解疼痛,並促進局部組織的修復。

因此,炙肝散中加入獨活,可有效發揮其祛風濕止痛、疏通經絡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肝經風濕引起的疼痛。

炙肝散方中使用白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緩肝養血:白芍性微寒,味酸甘,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炙肝散主要針對肝陽上亢、肝血不足所致的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白芍可滋養肝血,緩解肝陽亢盛,起到平肝熄風的作用。
  2. 調和脾胃:白芍亦能健脾益氣、養血調經。炙肝散中常與其他藥物配伍,如柴胡、黃芩等,白芍可以緩解這些藥物對脾胃的刺激,起到調和脾胃的作用,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利用。

炙肝散中包含訶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斂肝止血: 訶子味酸澀,性涼,入肝、大腸經,具有收斂止瀉、固澀止血的功效。炙肝散主治肝火旺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等症狀,而訶子的收斂止血作用,可以有效控制出血,達到止血的效果。
  2. 清熱解毒: 訶子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以輔助炙肝散清熱瀉火,涼血止血,進一步緩解肝火旺盛所引起的各種症狀。

炙肝散方劑中包含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炙肝散治肝氣鬱結,脾胃失調,導致氣血不暢,故以白朮健脾益氣,助運脾胃,使氣血生化充足,以改善肝氣鬱結之症。
  2. 燥濕止瀉: 炙肝散中常配伍茯苓、澤瀉等利水藥,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肝氣鬱結之症。白朮亦具燥濕利水之效,可輔助茯苓、澤瀉等藥,消除濕熱,使肝氣疏泄通暢,達到治療目的。

炙肝散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藥力: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炙肝散多用於治療肝氣鬱結、寒凝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冷痛等症,加入生薑可以溫陽散寒,助藥力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調和藥性,避免寒涼: 炙肝散中可能包含一些寒涼藥物,生薑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強烈,減輕對胃腸的刺激,使藥物更易於被身體吸收利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炙肝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男子五勞七傷」,涵蓋氣血耗損、臟腑虛衰所致的綜合症狀:

  • 虛勞表現:手足酸疼、四肢倦怠、日漸消瘦,屬氣血不足、陽氣不溫。
  • 脾胃虛寒:不思飲食、久積瀉利,因中焦陽弱,運化失司。
  • 上熱下寒:口瘡咽痛(虛火上炎)與腳膝浮腫(寒濕下注)並見,提示陽虛浮越。
  • 氣機壅滯:心胸痞滿,乃寒凝氣滯所致。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 乾薑、大附子(炮)
    為君藥,大辛大熱,溫散中下焦沉寒,回陽救逆。炮製減其峻烈,專攻溫補脾腎之陽。
  • 縮砂仁、肉豆蔻
    化濕醒脾、溫中止瀉,針對脾胃虛寒之泄瀉、納差,兼行氣開鬱以消痞滿。
  • 小茴香、川小椒
    暖肝散寒、理氣止痛,助君藥通徹三焦之滯,尤擅緩解四肢酸疼與浮腫。

2. 劑型設計特色

  • 以肝(或腰子)為引
    取「以臟補臟」之意,羊肝苦寒(或豬肝甘溫)載藥入肝經,兼制燥熱;鹽蔥滲透藥力,紙裹火煨存性,緩釋溫補之效。
  • 生薑湯/米湯/酒送服
    生薑和中止嘔,米湯護胃,酒行藥勢,三者依證選用,加強溫通之性。

三、治療原理推演
此方以「溫陽散寒」為核心,涵蓋三大機制:

  1. 補火生土
    乾薑、附子直補命門,蒸動脾陽,止瀉消腫。
  2. 散寒通絡
    小茴香、川椒走竄筋脈,解除寒凝血滯之痠痛。
  3. 引火歸元
    全方熱藥配伍血肉有情之品,導浮游之火下歸丹田,改善上熱下寒。

四、適用證候特點
凡屬「脾腎陽虛兼寒濕凝滯」者,見以下特徵:

  • 面色㿠白,畏寒肢冷
  • 舌淡胖有齒痕,苔白滑
  • 脈沉遲或細弱

此方體現「辛熱溫補與臟腑相須」的古代用藥智慧,尤重從肝腎論治虛勞。

傳統服藥法


乾薑(炮)半兩,大附子(炮)半兩,縮砂仁半兩,肉豆蔻2個,小茴香4錢(炒),川小椒4兩。
上為末。
每服3-4錢,用白羊肝2-3兩,或豶豬肝,或豬羊腰子批開放藥在內,鹽末2錢,蔥白2根,同肝一處,紙裹潤濕,燒香熟為度。食前空心服之,細嚼,生薑湯下,或米湯、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本方具有溫補肝腎、散寒除濕的功效,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氣喘肺結核神經性厭食症胃及十二指腸炎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嗜眠症(嗜睡症)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麻疹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口腔炎及相關病灶

相同名稱方劑


炙肝散, 出處:《得效》卷五。 組成:白礬(飛過,研)、五倍子(爲末)。 主治:喘並痰嗽。

炙肝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 組成:乾薑(炮)半兩,大附子(炮)半兩,縮砂仁半兩,肉豆蔻2個,小茴香4錢(炒),川小椒4兩。 主治:飲食生冷,內受風寒,泄瀉無度。

炙肝散, 出處:《雞峰》卷十四。 組成:紫菀(去苗及枯者;洗,焙)、蒼朮、桔梗、白芍藥各等分。 主治:脾虛胃耗,下痢鴨溏,滑數不止,肌肉消瘦,飲食不入,脈細皮寒,氣少不能言,口舌生瘡,有時潮熱。

炙肝散, 出處:《博濟》卷一。 組成:柳桂1兩,吳白芷1兩,羌活(溫水洗,浸過)1兩,獨活1兩,芍藥1兩,訶子皮7個(好者),白朮半兩,蠻薑半兩。 主治:男子五勞七傷,手足酸疼,四肢煩倦,多患口瘡,咽喉不利,心胸痞滿,不思飲食,久積瀉利,腳膝浮腫,日漸消瘦。

炙肝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八。 組成:蒼朮半兩(微炒),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川芎半兩,白芍藥1兩,紫菀1兩,桔梗1兩(去蘆頭),木香2兩,肉豆蔻半兩(去殼),檳榔半兩,厚朴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主治:冷勞,心腹虛脹,食飲全少,四肢無力,大腸不調。

炙肝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八。 組成:紫菀半兩(洗去苗土),乾薑半兩(炮裂,銼),縮砂半兩(去皮),蕪荑半兩,人參1分(去蘆頭),白茯苓1分,甘草1分(炙微赤,銼),當歸1分,木香1分,陳橘皮1分(湯浸,去白瓤,焙),川椒1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厚朴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草豆蔻半兩(去皮),桂心1分,胡椒1分,桔梗半兩(去蘆頭),細辛半兩,蒼朮半兩,白朮半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川芎1分。 主治:冷勞,羸瘦不能食,心腹多疼,四肢無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