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瘧五神膏

治瘧五神膏

ZHI NUE WU SHEN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2.3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肝經 17%
腎經 13%
肺經 13%
心經 13%
胃經 10%
大腸經 7%
膀胱經 3%
脾經
肝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治瘧五神膏」方中包含肉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祛除瘧疾寒邪:瘧疾發作時,常伴有寒熱交替,周身畏寒等症狀,肉桂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之功效,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瘧疾發作時的寒症。
  2. 助陽氣,提升抗病能力:瘧疾發作時,體內陽氣虛弱,抵抗力下降,肉桂可補益陽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預防和治療瘧疾。

「治瘧五神膏」方劑中包含麝香,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開竅醒神,化濁解毒:瘧疾常伴隨發熱、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麝香氣味芳香,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濁解毒之效,可改善患者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並有助於清除瘧疾毒素。

二、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瘧疾多因寒邪入侵,阻滯經絡所致,麝香性溫,具有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的作用,可改善患者寒熱往來、肢體痠痛等症狀,助其恢復健康。

青黛,性寒、味苦,入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在治瘧五神膏中,青黛的加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瘧疾發作時,體內常伴隨熱毒、血熱,青黛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抑制瘧原蟲的繁殖,減輕發熱、寒戰等症狀。
  2. 消腫止痛:瘧疾發作過程中,患者可能出現頭疼、肌肉痠痛、關節腫痛等症狀,青黛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緩解相關不適。

總而言之,青黛在治瘧五神膏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瘧疾,緩解患者痛苦。

「治瘧五神膏」方劑中加入黑豆,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1. 清熱解毒:黑豆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清除瘧疾發作時所產生的熱毒,減輕患者發熱、寒戰等症狀。
  2. 補脾益腎:黑豆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可補益脾腎,增強患者體質,提高免疫力,有助於抵抗瘧疾的侵襲,避免反覆發作。

因此,黑豆在「治瘧五神膏」中扮演著清熱解毒、補脾益腎的重要角色,有助於緩解瘧疾症狀,增強患者抵抗力,達到治癒目的。

「治瘧五神膏」中加入硫磺,乃基於其燥濕解毒之性。瘧疾多因濕熱之邪侵襲人體而致,而硫磺性燥,能除濕散寒,並可解毒殺蟲,故能抑制瘧疾之發作。

此外,硫磺亦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恢復人體正氣,進而增強抗病能力。故此,硫磺為「治瘧五神膏」中重要藥材,有助於緩解瘧疾症狀,並促進病體康復。

治瘧五神膏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通鼻竅: 白芷味辛溫,性微燥,具有疏風散寒、通鼻竅的作用。瘧疾多因瘴氣阻滯,寒邪入侵所致,白芷可散寒邪,通鼻竅,使邪氣得以降散,達到治瘧的目的。
  2. 解毒止痛: 白芷亦具有解毒止痛的功效。瘧疾發作時,患者常伴有頭痛、身痛等症狀,白芷可解毒止痛,緩解患者的不適。

治瘧五神膏中包含雄黃,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項重要功效:

一、 解毒辟邪:雄黃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解毒殺蟲、辟邪驅穢之效。瘧疾乃瘴氣所致,雄黃可驅散瘴氣,解毒止癢,抑制瘧疾的發作。

二、 疏肝理氣:雄黃能疏通肝氣,行氣止痛,對於瘧疾所致的肝氣鬱結,胸脅脹痛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

故治瘧五神膏中加入雄黃,可起到解毒辟邪、疏肝理氣之功效,有助於治療瘧疾。

「治瘧五神膏」中添加白礬,主要原因有二:

  1. 燥濕止癢:瘧疾常伴隨皮膚瘙癢,白礬性寒而燥,具有收斂止癢的作用,可減輕瘧疾發作時皮膚不適。
  2. 解毒殺蟲:白礬味苦性寒,能解毒殺蟲,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白礬有助於抑制蟲體生長,減輕感染。

此外,白礬還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對於瘧疾發作時可能出現的出血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治瘧五神膏」方劑中包含巴豆,主要原因如下:

  1. 驅邪逐瘧: 巴豆性峻猛,有毒,可強力驅逐體內寒邪濕氣,尤其針對瘧疾的寒熱交替、脾胃虛弱等症狀,能起到迅速驅邪、止瘧的作用。
  2. 峻下通便: 巴豆具有強力瀉下作用,能清除腸胃積滯,使瘧疾的致病因子無法滋生,從而達到治癒目的。

但巴豆毒性較強,需嚴格控制用量,並配合其他藥物輔助,方可安全有效地治療瘧疾。

治瘧五神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應用於治療瘧疾。方劑中包含硃砂,這一成分的添加原因主要與其特性和功效密切相關。硃砂,又稱硃砂,主要成分為硫化汞,具有清心安神、涼血止痙的特性。在瘧疾的發作過程中,患者常伴隨顫抖、高熱和心神不寧等症狀,硃砂的清心安神作用能有效緩解這些不適。此外,硃砂能增強方劑的整體效果,對於瘧疾引起的熱毒邪氣有一定的解毒作用,促進體內寒熱的平衡,從而降低瘧疾的發作頻率和強度。因此,治瘧五神膏中的硃砂不僅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還能從根本上對抗造成瘧疾的病因,展示了中醫藥對於熱病的獨特見解及治療思路。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治瘧五神膏」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瘧疾,古稱「瘧」,為外感瘧邪或感受山嵐瘴氣所致,以寒熱往來、發作定時為主要特徵。古代醫家認為瘧疾多由風、寒、暑、濕之邪夾雜,或瘴毒內侵,導致陰陽失調、氣血壅滯。
此方以塞鼻法施藥,乃因鼻為肺竅,肺主一身之氣,藥物可經鼻腔黏膜吸收,迅速通調氣機,驅邪外出。同時,鼻與頭部經絡相連,藉此避開瘧邪伏藏之半表半裏,直達病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解析
此方以芳香開竅、解毒辟穢、溫散寒邪為核心,結合部分攻逐痰瘀之品,分述如下:

  • 芳香辟穢、透邪外出

    • 麝香:辛溫走竄,通十二經,開竅醒神,辟穢化濁,能深入血分逐邪。
    • 白芷:辛香上達,祛風散寒,兼能燥濕,助藥力上升頭面鼻腔。
    • 倭硫黃(硫黃):溫陽散寒,殺蟲辟穢,古多用於寒性瘧痢或瘴氣。
  • 溫陽散寒、驅逐陰邪

    • 上肉桂:補火助陽,溫通經脈,散沉寒痼冷,針對瘧疾之寒戰。
    • 黑豆:解毒利水,兼制硫黃等藥之燥烈。
  • 解毒殺蟲、截瘧定驚

    • 明雄黃:燥濕祛痰,殺蟲解毒,古方多用於瘧疾、瘴氣。
    • 朱砂:鎮心安神,兼能辟穢,可為衣助藥力緩釋。
    • 青黛:清熱涼血,解毒,防溫藥過燥。
  • 攻逐痰瘀、破結通滯

    • 巴豆霜:峻下冷積,破痰逐水,藉其辛烈之性開閉塞、驅瘧邪。
    • 白礬:化痰燥濕,收斂固表,兼防塞鼻黏膜過度刺激。

2. 配伍邏輯
全方以溫通為主,寒熱並用

  • 溫散寒邪(肉桂、硫黃)配伍辛香透竅(麝香、白芷),針對瘧疾之寒熱交作。
  • 解毒辟穢(雄黃、青黛)結合攻逐痰瘀(巴豆霜、白礬),破除瘧邪伏藏之痰濕瘀滯。
  • 糯米粥湯為丸,緩和藥性,避免鼻腔黏膜受損,同時黏附藥力,延長作用時間。

3. 塞鼻法之原理
選擇塞鼻而非內服,可能基於以下考量:

  • 避開脾胃:瘧疾多伴脾胃虛弱,內服峻藥易傷正氣。
  • 速達病所:鼻為肺竅,瘧邪伏於少陽半表半裏,塞鼻可藉肺氣宣發,直透邪氣巢穴。
  • 男左女右:古代醫理認為,左右陰陽有別,此法或取「左升右降」之氣機調節。

三、總結

此方為古代截瘧外治法之代表,結合溫陽散寒、解毒辟穢、攻痰通竅三法,針對瘧疾寒熱錯雜、痰瘀壅滯之病機。塞鼻用藥體現「就近祛邪」之思維,避免內服傷正,亦符合古人「瘴毒宜速透」的治療原則。然其性偏峻烈,現代應用需進一步辨證斟酌。

傳統服藥法


上肉桂1兩(刮去粗皮),麝香5分,上青黛5錢,黑豆1兩,倭硫黃5錢,白芷1兩,明雄黃5錢,白礬1兩,巴豆霜2錢5分,朱砂5錢(為衣亦可)。
上藥忌火烘,各為細末,糯米粥湯為丸,如黃豆大。
塞鼻內,男左女右,過時取出,臨日再塞,至愈而止。
忌生冷寒涼之物,切勿臥風貪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為外用藥,不可內服。
  2.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遵醫囑。
  3.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治瘧五神膏, 出處:《良方集腋》卷上。 組成:上肉桂1兩(刮去粗皮),麝香5分,上青黛5錢,黑豆1兩,倭硫黃5錢,白芷1兩,明雄黃5錢,白礬1兩,巴豆霜2錢5分,朱砂5錢(爲衣亦可)。 主治:瘧疾。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