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止逆湯中使用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附子性溫熱,具有回陽救逆、溫陽散寒之效。對於寒邪客胃,導致嘔吐、腹痛、畏寒、脈微等症狀,附子可以溫陽散寒,驅除寒邪,緩解症狀。
- 振奮心陽、化解逆氣:附子可以溫補心陽,振奮心氣,對於寒邪阻滯心陽,導致氣逆上衝,出現胸悶、氣短、嘔吐等症狀,附子可以溫陽化氣,化解逆氣,恢復心陽功能。
附子性溫熱,使用需謹慎,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情況辨證論治,不可自行服用。
止逆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固本止逆:白朮味甘性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止逆之效。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弱則運化失常,易導致氣逆上衝,出現嘔吐、呃逆等症狀。白朮健脾益氣,可以固本培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從根本上改善氣逆之症。
- 燥濕健脾,和胃止嘔:止逆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濕邪內阻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白朮具有燥濕健脾之效,能去除脾胃濕邪,恢復脾胃功能,進而改善嘔吐、呃逆等症狀。同時,白朮還能和胃止嘔,緩解因脾胃虛寒所致的胃氣上逆。
止逆湯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之功效。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能清熱利濕,滲濕止瀉,並可清熱解毒,散瘀消腫。
在止逆湯中,車前子主要發揮以下作用:
- 利水滲濕:止逆湯常用於治療濕熱內蘊導致的嘔吐、腹瀉等症狀,車前子利水滲濕,可有效排出體內濕熱,減輕胃腸道負擔。
- 清熱解毒:車前子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降低體內炎症,緩解嘔吐、腹瀉等症狀,輔助止逆湯整體療效。
止逆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中降逆:吳茱萸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效。對於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吳茱萸可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緩解胃氣上逆的症狀。
二、 疏肝理氣:吳茱萸還具有疏肝理氣的作用。肝氣鬱結,氣機不暢,亦可導致胃氣上逆,引起嘔吐、呃逆。吳茱萸疏肝理氣,可調節肝氣,使氣機通暢,進而緩解胃氣上逆,達到止嘔、止呃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止逆湯》所載主治範疇集中於「寒邪侵襲下焦」引發的症狀,具體可分為三類:
- 寒邪直中腎與小腸:寒性收引凝滯,導致小腹疼痛(小腸腑所居)、兩足厥逆(腎經循行所過)。
- 陽虛中寒:體虛者陽氣不足,寒從內生,表現為全身性虛寒(如手足厥冷)。
- 氣化失司:寒凝下焦,膀胱氣化受阻,故見「腹痛溺閉」(腹痛兼小便不利)。
此方針對「少陰寒盛」兼「小腸氣滯」的病機,屬溫裏散寒、恢復氣化之劑。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核心:
- 炮乾薑(二兩):
- 性味辛熱,主入脾、腎、心經,煨炮後溫裏之力更緩而持久。
- 功能「溫中逐寒,回陽通脈」,直接溫散腎與小腸之寒邪,兼能振奮中焦陽氣以助下焦氣化。
- 炙甘草(一兩):
- 甘溫炙用,補脾益氣、調和藥性,其「甘緩」特性能制乾薑之辛烈,使溫陽不至過燥。
- 赤色炙法(可能用蜜或特殊炮製)增強溫補下焦之效,與乾薑協同「辛甘化陽」。
- 炮乾薑(二兩):
組方邏輯:
- 溫腎暖腑:乾薑直接溫煦少陰(腎)與小腸,散寒止痛;炙甘草守中培土,土旺則能制下焦水寒。
- 通陽復脈:寒邪導致四肢厥逆因陽氣不能布達,乾薑辛通、甘草甘緩,二者合用促使陽氣復行。
- 調暢氣機:寒凝則氣滯,乾薑辛散開結,解決小腸氣化受阻(溺閉、腹痛),甘草緩急止痛。
類方對比:
- 與《四逆湯》(附子、乾薑、甘草)相比,此方無附子,效力偏重於「中下焦寒輕證」,以乾薑為主溫散局部沉寒,適用於未至「脈微欲絕」的輕度厥逆。
總結:止逆湯透過乾薑與甘草的配伍,形成「溫而不峻、補而不滯」的特點,針對寒邪侵襲下焦、陽氣鬱遏不達的病機,從溫裡散寒、調和氣血著手,達到止厥逆、通腹痛、利小便之效。
傳統服藥法
川乾薑2兩(炮),甘草1兩(炙赤色)。
上為粗末。
每服4-5錢,用水2盞,煎至8分,食前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止逆湯,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上。 組成:川乾薑2兩(炮),甘草1兩(炙赤色)。 主治:胃冷生痰,致頭目眩暈,吐逆。
止逆湯, 出處:《辨證錄》卷一。 組成:附子1錢,白朮3錢,車前子3分,吳茱萸5分。 主治:溫腎。主治:寒邪入腎而兼入於小腸腑,小腹作痛,兩足厥逆,體虛中寒,兩足厥冷,腹痛溺閉。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