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銀屑病藥丸中包含乳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消炎止痛: 乳香具有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有效緩解銀屑病引起的紅腫、瘙癢、疼痛等症狀。其含有揮發油及樹脂類成分,可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組織損傷,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 促進癒合: 乳香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能抑制細菌感染,促進傷口癒合。其富含的樹脂類成分,能促進細胞再生,加速組織修復,有助於改善銀屑病皮損,減輕鱗屑脫落。
因此,乳香作為銀屑病藥丸的組成成分,能有效緩解病情,促進康復。
沒藥在「銀屑病藥丸」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沒藥性溫,味苦,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銀屑病病理主要為血瘀阻滯,導致皮膚損傷,而沒藥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從而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 抗菌消炎,促進癒合: 沒藥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抑制病原菌的生長繁殖,進而減少感染,促進皮膚傷口癒合。對於銀屑病患者,其皮膚經常出現破損,容易發生感染,沒藥能有效預防和治療感染。
銀屑病藥丸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紅花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銀屑病的病理機制與血瘀有關,紅花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流通,減輕皮損處的瘀血腫脹,從而達到緩解病情的目的。
- 消炎止癢:紅花還具有消炎止癢的作用。銀屑病患者常伴有皮膚瘙癢、紅腫等炎症反應,紅花可以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瘙癢感,改善皮膚狀態。
銀屑病藥丸中使用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涼血止癢: 大黃味苦寒,性寒涼,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功效,能有效抑制銀屑病患者的體內熱毒,並減輕皮膚瘙癢症狀。
- 瀉火通便: 銀屑病患者常伴有便祕等症狀,大黃具有瀉火通便的作用,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體內毒素,從而減輕銀屑病的病情。
銀屑病藥丸中加入莪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化瘀: 莪朮味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銀屑病病理多為血瘀阻滯,導致皮膚失養,而莪朮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微循環,有助於消退皮損,減輕瘙癢。
- 抗菌消炎: 莪朮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部分致病菌的生長,有效控制病竈感染,減少皮損擴散,幫助皮膚修復。
中藥方劑「銀屑病藥丸」中包含秦艽,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祛風除濕:秦艽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的功效。銀屑病病機多為濕熱蘊結,風邪外襲,秦艽可清熱解毒,祛除濕熱,並驅散風邪,從而改善病症。
- 活血通絡,消腫止癢:秦艽還能活血通絡,消腫止癢。銀屑病常伴有局部皮膚瘙癢、紅腫、脫屑等症狀,秦艽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局部瘀血,減輕炎症,緩解瘙癢症狀。
銀屑病(又稱乾癬)是一種慢性皮膚病,其特徵為斑片狀紅斑、鱗屑及瘙癢等症狀。中藥方劑中加入雄黃,主要是因為雄黃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雄黃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具有解毒、消炎的效果,能夠抑制病理性細胞增生,對抗炎症反應。
在中醫理論中,銀屑病往往被視為血熱、風濕等病理因素所致,雄黃能夠清熱解毒,驅風散瘀,對於緩解病情有一定的幫助。此外,雄黃也被認為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皮膚的營養供應,從而促進皮膚的恢復。不過,雄黃的毒性也不容忽視,使用時需謹慎,以免引發不良反應。在治療銀屑病時,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劑與劑量。
「銀屑病藥丸」中包含「土鱉蟲」,其主要原因在於:
- 活血化瘀: 土鱉蟲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銀屑病患者常伴隨血瘀阻滯,導致皮膚表面出現紅斑、鱗屑等症狀,土鱉蟲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液流通,減輕炎症。
- 清熱解毒: 土鱉蟲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清除體內熱毒,改善銀屑病患者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
因此,土鱉蟲在「銀屑病藥丸」中起到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緩解銀屑病症狀,改善患者病情。
銀屑病藥丸中加入石菖蒲,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祛風止癢: 石菖蒲性寒,味辛,入心、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的功效。銀屑病常伴有熱毒蘊結、風邪外襲,石菖蒲可清熱解毒,祛除風邪,緩解瘙癢症狀。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石菖蒲亦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銀屑病的病理機制與血瘀、經絡不通密切相關,石菖蒲可改善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減輕疼痛和炎症反應。
「銀屑病藥丸」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潤燥止癢的功效。
桃仁味苦甘,性平,入心、肺、大腸經。其藥理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 活血化瘀: 桃仁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助於清除血瘀,改善銀屑病皮損處的血液循環,減輕紅腫、瘙癢。
- 潤燥止癢: 桃仁具有潤燥止癢作用,可緩解銀屑病引起的皮膚乾燥、脫屑、瘙癢等症狀。
因此,將桃仁加入「銀屑病藥丸」中,有助於改善銀屑病的症狀,促進病患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銀屑病藥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銀屑病」(又稱「白疕」、「松皮癬」),傳統中醫認為其病因多與血熱、血瘀、風燥、濕毒蘊結有關,臨床表現為皮膚紅斑、鱗屑、瘙癢,甚則皸裂疼痛。此方以活血化瘀、解毒通絡、祛風除濕為主要方向,兼顧消腫止痛,契合古代對銀屑病「血瘀風燥」或「濕毒鬱結」的辨證論治思路。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 乳香、沒藥:活血行氣、消腫生肌,兼能止痛,針對銀屑病伴隨的皮膚皸裂或瘀血疼痛。
- 紅花、桃仁霜:專入血分,破血行瘀,改善局部氣血壅滯,促進皮膚代謝。
- 地鱉蟲(䗪蟲)、甲片(穿山甲鱗片):蟲類藥擅長搜剔絡脈瘀阻,破血逐瘀,針對久病入絡之頑固皮損。
- 莪朮:破血行氣,兼能消積,助氣血暢行以減輕皮膚增厚。
2. 清熱解毒、燥濕殺蟲
- 制大黃:瀉火解毒、活血化瘀,導熱下行,緩解血熱型銀屑病的紅斑灼熱。
- 雄黃:燥濕殺蟲、解毒,古代用於頑癬疥瘡,可能針對鱗屑滲液或繼發感染。但需注意其毒性(分析不涉用法,僅述原方邏輯)。
3. 祛風除濕、通絡止癢
- 秦艽:祛風濕、清虛熱,適用於風濕蘊膚所致的瘙癢脫屑。
- 石菖蒲:化濕開竅,兼能辛散走竄,助藥力透達皮膚腠理。
4. 劑型設計
- 煉蜜為丸:蜂蜜緩和藥性,潤燥解毒,丸劑適合慢性病長期調理,漸消緩散。
三、整體治療思維
此方以「瘀毒互結」為核心病機,結合:
- 攻逐瘀血(桃紅、莪朮、蟲類藥)
- 疏通經絡(甲片、乳沒)
- 清熱燥濕(大黃、雄黃)
- 祛風止癢(秦艽、石菖蒲)
針對銀屑病「血瘀絡阻→皮膚失養→鱗屑增生」的病理鏈條,通過改善微循環、抑制異常增生、減輕炎症反應(以中醫理論表述),體現「結者散之」、「熱者清之」的治則。
傳統服藥法
乳香15克,沒藥15克,紅花15克,制大黃15克,莪朮15克,秦艽15克,甲片56克,雄黃4克,地鱉蟲15克,石菖蒲15克,桃仁霜7克。
上為末,煉蜜為丸。
每服3-4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銀屑病,但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銀屑病藥丸,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乳香15g,沒藥15g,紅花15g,制大黃15g,莪朮15g,秦艽15g,甲片56g,雄黃4g,地鱉蟲15g,石菖蒲15g,桃仁霜7g。 主治:銀屑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