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乳香餅方劑中加入乳香,是取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活血消腫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骨折疼痛等症狀,乳香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緩解疼痛。
此外,乳香還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應,減輕腫脹和疼痛。因此,乳香餅方劑中加入乳香,可以有效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疼痛等症狀。
乳香餅方劑中加入蓖麻子,看似矛盾,實則蘊含著中醫藥理的深意。
蓖麻子性寒,味苦,有毒,其藥用價值主要體現在其瀉下通便的作用。古人認為乳香餅主要用於治療乳房腫痛,而乳房腫痛常伴有乳汁淤積。蓖麻子的瀉下作用可以促進乳汁流通,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此外,蓖麻子也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乳房血液循環,進一步促進乳汁分泌,達到治療乳房腫痛的目的。
因此,乳香餅方劑中加入蓖麻子,是基於其瀉下通便、活血化瘀的藥理作用,旨在疏通乳腺、促進乳汁流通,達到治療乳房腫痛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乳香餅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氣攻頭痛,不可忍者」,指因氣機上逆、壅滯頭部經絡所致劇烈頭痛。此類頭痛多屬實證,發作急迫、疼痛難耐,可能伴隨脹痛、搏動感,或因情緒波動、外感風邪誘發。傳統認為其病機與「氣滯血瘀」或「風邪上擾」相關,需行氣散滯、通絡止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分析
- 乳香(1錢):
性味辛、苦、溫,入心肝脾經。傳統功效為活血行氣、通絡止痛,善治氣血瘀滯之痛證。其辛散溫通之性,能宣散頭部鬱滯之氣血,開竅醒神;而所含樹脂類成分可局部刺激經絡,促進氣血運行。 - 蓖麻子(14粒):
性味甘辛、平(生用偏涼),有毒,入大腸肺經。外用具穿透引藥、拔毒通絡之效,其油脂豐富,能軟化組織、助藥物滲透。蓖麻子含蓖麻毒素(需加熱破壞),但生用外貼時,主要利用其物理性刺激作用,引導乳香藥力深入經絡,並通過局部輕微發炎反應,調動氣血至患處。
- 乳香(1錢):
配伍邏輯
- 辛溫行散為主導:兩藥皆具辛散之性,協同增強通竄之力。乳香偏溫,蓖麻子性平,合用不致過熱,適合氣滯或風邪初閉。
- 外用透絡為關鍵:搗爛成餅外貼太陽穴(少陽經所過),利用經絡穴位傳導與局部刺激雙重作用。太陽穴為頭部氣血交匯處,貼敷可直達病所,疏通少陽、陽明經氣。
- 急症速效之設計:方中乳香量少、蓖麻子用生,意在短期見效。要求「痛定急去之」,避免久貼傷正(如蓖麻子過度刺激致皮膚潰爛)。「解開頭髮出氣」更佐證其開泄鬱閉的治療思路,透過鬆解頭部束縛助氣血外散。
現代科學推論
- 抗炎鎮痛作用:乳香中的乳香酸類成分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減輕局部炎症反應;蓖麻子中的脂肪酸可能透過刺激神經末梢,分散痛覺信號。
- 微循環改善:外用後局部充血,可能促進頭部血流量,緩解血管痙攣性頭痛。
三、適用證型延伸思考
此方對風邪上擾型(如外感初起頭脹痛)或肝氣上逆型(情志不遂誘發)頭痛或有暫效,但對陰虛陽亢、氣血虧虛之頭痛不宜。其速效性體現傳統「急則治標」原則,然須辨析病因,非長期解決方案。
傳統服藥法
乳香1錢,蓖麻子14粒。
上同搗爛,作餅。
貼太陽穴上。如痛定急去之,解開頭髮出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乳香餅, 出處:《醫統》卷五十三。 組成:乳香1錢,蓖麻子14粒。 主治:氣攻頭痛,不可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