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肛散

TI G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2.00)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5%
肺經 25%
脾經 25%
肝經 25%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提肛散中包含蓖麻子,是因為其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多種藥理作用。蓖麻子的主要成分為油脂,能夠潤腸通便,對於便祕等腸道問題有良好的療效。此外,蓖麻子還被認為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肛部的血液供應,從而減輕肛周病症。其辛辣的特性也能促進局部的氣血運行,對於提肛健身的效果有正面輔助作用。

在提肛散的配方中,蓖麻子與其他中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強化肛門肌肉、改善血液循環及增強腸道功能的目的。因此,蓖麻子不僅能夠解決便祕問題,更能夠提升整體的腸道健康,對於需要提肛的患者來說,無疑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成分。

主治功效


提肛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提肛散主要用於治療氣虛導致的肛門下墜、脫肛、便血,以及脾胃虛弱等症狀。其中,尤以治療小兒大腸氣虛所致的肛門脫出為主要應用。

治療原理

提肛散的治療原理基於中醫的「補氣升提」與「清熱燥濕」的理論。

  1. 補氣升提:方劑中主要成分:

    • 人參、黃耆、白朮、甘草:皆為補氣藥,能補益脾胃之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氣虛症狀。
    • 升麻、柴胡:具有升提之性,能升舉下陷的清陽之氣,協同補氣藥加強升提作用,使脫出的肛門復位。
    • 川芎、當歸: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腫脹和疼痛。

    這些藥物合用,可以增強脾胃功能,補益中氣,提升陽氣,從而治療氣虛下陷所導致的脫肛、肛門下墜等症。

  2. 清熱燥濕

    • 黃連、黃芩:清熱燥濕,可以減輕炎症反應,改善便血症狀。
    • 白芷:有祛風燥濕,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改善肛門周圍的濕熱症狀。

    這些藥物有助於清除濕熱,消腫止痛,對於兼有濕熱症狀的患者尤為重要。

古籍記載的治療機制

  • **《外科正宗》《瘍醫大全》**等書提到「提肛散」可以治療「氣虛肛門下墜,及脫肛、便血、脾胃虛弱等症」。
  • **《萬病回春》**記載:「小兒脫肛,皆因久患瀉痢所致。大腸頭自糞門出而不收」,並提出了提肛散可以治療小兒大腸氣虛,肛門脫出。
  • 《方劑辭典》 指出:「脫肛乃脾肺虛寒也。下脫肛門翻出也。宜此方。(壽世保元)蓋肺與大腸為表裡。肛者大腸門。肺實熱則閉結。虛寒則脫肛。腎主大腸。故肺腎虛者。多有此症。」這說明了脫肛與脾肺腎虛寒相關,提肛散通過補益脾肺之氣來治療脫肛。
  • **《幼科證治大全》**則提出了以陳壁土泡湯外洗,並結合內服提肛散(或名龍骨散)來治療小兒肛門脫出的方法。

總結

綜上所述,提肛散以補氣升提為主要治則,兼顧清熱燥濕,通過提升脾胃功能,補益中氣,升舉陽氣,從而達到治療氣虛所致的肛門下墜、脫肛、便血等症狀的目的。此外,根據不同醫家的經驗,此方也用於治療小兒脫肛以及脾胃虛弱等症。

傳統服藥法


蓖麻子。
上藥搗爛。
貼頭頂上。腸收即去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痔瘡嗜眠症(嗜睡症)麻疹脫肛胃腸出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提肛散, 出處:《回春》卷七。 組成:蓖麻子。 主治:小兒大腸氣虛,肛門脫出。

提肛散, 出處:《幼科金針》卷下。 組成:人參、黃耆、升麻、甘草、川芎、當歸。 主治:小兒痢後脫肛,積滯已清者。

提肛散, 出處:《回春》卷七。 組成:龍骨1錢半,訶子(煨,去核)、沒石子、罂粟殼(去蒂瓤、醋炙)、赤石脂各等分。 主治:小兒大腸氣虛,肛門脫出。

提肛散, 出處:《醫林繩墨大全》卷八。 組成:川芎1錢,歸身1錢,白朮1錢,人參1錢,黃耆1錢,陳皮1錢,甘草1錢,升麻5分,柴胡5分,黃芩5分,黃連5分,白芷5分。 主治:氣虛,肛門下墜,脫肛便血,脾胃虛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