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蓖麻子膏
BI MA Z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2.00)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5%
肺經 25%
脾經 25%
肝經 25%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蓖麻子膏方劑中包含蓖麻子,主要基於其藥性與功效:
- 潤腸通便: 蓖麻子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其含有的蓖麻油可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便。這對於便祕、腸道積滯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 消腫止痛: 蓖麻子也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可用於治療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症狀。其藥性溫熱,可活血化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蓖麻子被廣泛應用於治療便祕、瘡瘍腫毒等疾病,是中藥方劑中常用藥材之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分析:蓖麻子膏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蓖麻子膏主治「手臂風疾及癰疽腫毒」,即上肢因風邪侵襲導致的痹痛、麻木,或皮膚癰疽腫毒(化膿性瘡瘍)。古人認為此類病症多因風、寒、濕邪瘀滯經絡,或熱毒壅塞肌膚所致,方中藥物組合可祛風邪、拔毒消腫、活血止痛。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蓖麻子(君藥)
- 性味辛平,有毒,功能消腫拔毒、瀉下通滯。
- 外用可引邪外出,散結消癰,尤擅治瘡瘍腫毒、風濕痹痛。
瀝青(松脂,臣藥)
- 性溫味苦,可祛風燥濕、殺蟲止痛。
- 古代用於瘡瘍潰爛或風濕痹痛,具黏合作用,助膏藥附著。
硫黃(臣藥)
- 性溫有毒,外用能解毒殺蟲、燥濕止癢。
- 針對癰疽癤瘡、風濕痹痛,與瀝青協同增強祛風燥濕之效。
輕粉(佐藥)
- 辛寒有毒,攻毒殺蟲、祛腐生肌。
- 用於癰疽潰爛,抑制瘡面腐肉,助蓖麻子拔毒。
黃蠟、麻油(使藥)
- 黃蠟性甘微溫,具收斂生肌之效;麻油潤膚解毒,兩者為賦形劑。
- 麻油熬製可緩解他藥毒性,黃蠟增稠成膏,延長藥效。
三、治療原理
此方以「祛風拔毒、消腫散結」為核心:
- 風疾:瀝青、硫黃辛溫走竄,祛風除濕;蓖麻子辛散通絡,緩解痹痛。
- 癰疽腫毒:蓖麻子、輕粉合用拔毒消腫;硫黃殺蟲燥濕,瀝青黏附藥力,共促瘡毒消散。
四、配伍特點
- 辛溫與寒毒並用:硫黃、瀝青溫散風寒,輕粉寒制熱毒,適應寒熱夾雜之症。
- 油蠟緩釋:麻油潤膚滲透,黃蠟固形,使藥效持久作用於患處。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針對局部病灶,以毒攻毒,開竅逐邪。
傳統服藥法
瀝青(別研)2錢,黃蠟2錢,輕粉2錢,硫黃(別研)2錢,蓖麻子(去皮,研)2錢,麻油1兩。上為細末,將油、蠟同文武火熬令蠟溶,入前件藥末,攪成膏子,取出用瓷盒子盛之。
每用少許於患處擦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麻疹酒渣癬
相同名稱方劑
蓖麻子膏,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蓖麻子1兩。 主治:祛風活絡,消腫拔毒。主治:手臂風疾及癰疽腫毒。
蓖麻子膏,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瀝青(别研)2錢,黃蠟2錢,輕粉2錢,硫黃(别研)2錢,蓖麻子(去皮,研)2錢,麻油1兩。 主治:肺風,面易生瘡,並酒渣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