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容膏
ZHENG RONG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熱 (4.00)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肝經 25%
脾經 25%
大腸經 15%
心經 9%
肺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正容膏中加入蓖麻子,主要原因如下:
- 消炎去腫: 蓖麻子性溫,味辛,有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外傷或感染引起的紅腫熱痛。正容膏多用於治療面部痘痘、粉刺等皮膚問題,而蓖麻子的消炎作用能幫助改善這些炎症,促進皮膚癒合。
- 活血化瘀: 蓖麻子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不暢,有助於消除面部色斑、暗沉等問題,使皮膚更顯光滑細嫩。
正容膏中添加冰片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毒: 冰片性涼,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抑制因痘痘、粉刺等肌膚問題引起的發炎、紅腫。
二、消炎止痛: 冰片能滲透皮膚,迅速止痛,並能消炎止癢,對於因外傷、蚊蟲叮咬引起的皮膚炎症也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冰片在正容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有效改善肌膚問題,同時兼具消炎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正容膏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病證:
- 面風:指面部受風邪侵襲,導致經絡阻滯,出現肌肉僵硬、疼痛或麻木。
- 偏風失音:因風邪中絡,影響喉嚨氣機,使聲音嘶啞或失語。
- 口噤:風邪或痰阻經絡,導致牙關緊閉、開闔不利。
- 口目斜(面癱):風痰阻絡,氣血不暢,致面部肌肉失控,表現為口眼歪斜。
此方外敷,透過藥性透皮吸收,疏散風邪、通絡開竅,改善局部氣血瘀滯。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功效
蓖麻子(去皮,性甘辛平,有小毒)
- 傳統功效:
- 外用能「通絡拔毒」,其油質滲透力強,可刺激局部皮膚,促進氣血流通。
- 治「偏風不遂」、「口眼歪斜」(《本草綱目》載其「能開通關竅經絡」)。
- 作用原理:
- 物理刺激:搗泥後黏附皮膚,通過持續刺激穴位(如頰車、地倉),調節經絡。
- 化學作用:所含蓖麻毒素(少量外用)可能激活局部免疫反應,減輕炎症。
- 傳統功效:
冰片(龍腦,性辛苦涼)
- 傳統功效:
- 「通諸竅,散鬱火」(《海藥本草》),擅長開竅醒神、清熱散結。
- 外用可穿透皮膚,引藥直達病所,緩解麻木疼痛。
- 作用原理:
- 揮發性成分(如龍腦)能擴張局部微血管,改善循環,消除神經水腫。
- 協同蓖麻子增強透皮吸收,提高藥效。
- 傳統功效:
2. 配伍邏輯
- 藥對協同:
- 蓖麻子「通絡」為主,冰片「開竅」為輔,二者結合形成「通絡開竅」之力。
- 蓖麻子辛散走竄,冰片涼散抑其過溫,避免局部過度刺激。
- 外治取效關鍵:
- 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交叉敷藥),符合《內經》「繆刺法」原則,透過經絡對側調節,平衡氣血。
- 藥泥直接作用於面部陽明經(多氣多血),加速風邪外散。
3. 治療機轉推論
- 抗風邪:風痰阻絡時,藥力透皮入絡,驅散外風。
- 通經活絡:刺激局部微循環,緩解神經壓迫,恢復肌肉運動功能。
- 調節神經:可能透過皮膚-神經反射,調節面部神經興奮性(如面神經麻痺)。
總結
正容膏以「外治通絡」為核心,利用蓖麻子滲透拔毒與冰片開竅散鬱的特性,針對風痰阻絡所致的口眼歪斜、面癱等症。其作用機轉結合物理刺激與藥性透皮吸收,體現中醫「從外治內」的思維,尤其注重經絡氣血的雙向調節。
傳統服藥法
蓖麻子5錢(去皮),冰片6分。
共搗成泥。
敷於患處,左歪敷右,右歪敷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聲音嘶啞半身不遂麻疹牙齒緊閉口張不開
相同名稱方劑
正容膏,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蓖麻子5錢(去皮),冰片6分。 主治:面風,偏風失音,口噤,口目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