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改容膏中包含蓖麻子,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蓖麻子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改容膏常用於治療面部色斑、暗沉、皺紋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與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有關,故加入蓖麻子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面部氣色。
- 促進皮膚代謝,改善膚質: 蓖麻子亦具有一定的促進皮膚代謝作用,可加速老舊角質脫落,使新生的皮膚細胞更易吸收營養,從而改善皮膚粗糙、暗沉等問題,達到美容功效。
改容膏中包含冰片,主要源於其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的功效。
冰片性涼,味辛,具有 疏風散熱 的作用,可有效抑制因外感風熱或濕熱引起的皮膚炎症,例如青春痘、粉刺等。此外,冰片還具有 消腫止痛 的功效,能緩解因皮膚炎症引起的紅腫、疼痛等症狀。
總而言之,冰片在改容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效 改善皮膚炎症,達到美容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改容膏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籍,主治「中風口眼僻」,即風邪中絡所致顏面神經麻痺,表現為口眼歪斜、肌肉弛緩或抽搐。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因風痰阻滯經絡,氣血不暢,肌腠失養所致。改容膏外敷患處,旨在通絡祛風、化痰開竅,以糾正面容異常。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杏仁:性溫味苦,歸肺大腸經。古籍載其能「散結潤燥」,外用可促進局部氣血運行,兼能化痰濕。《本草綱目》提及杏仁「殺蟲,治諸瘡疥,消腫」,推測其於方中作用為宣散風邪、軟化僵結之肌腠。
輕粉(氯化亞汞):性寒味辛,有毒,傳統用於攻毒殺蟲、逐水消腫。此處取其辛散之性,助開泄腠理,並藉其刺激性促進局部代謝,祛除風痰濕滯。古籍如《本草備要》言其「治痰涎積滯」,或與風痰阻絡病機相應。
滑石:甘淡性寒,清熱利濕。外用以滑利之性緩解肌肉緊繃,兼防輕粉、杏仁過於燥烈。其物理特性(細滑粉末)可能作為基質,調和諸藥均勻附著皮膚。
雞蛋清:性涼,古法多用為黏合劑,兼具清熱解毒、滋潤緩和之效。其蛋白質成膜特性或能延長藥效持續時間。
麝香:芳香走竄,力能透絡開閉。少量加入可引藥直達病所,增強通絡活血之效,符合「治風先治血」之理。
邏輯推導與方義
全方以辛散通透為主軸:
- 杏仁+輕粉:一溫一寒,宣散風邪與攻毒滲濕並行,破結滯而調肌肉。
- 滑石+雞蛋清:緩和刺激,潤燥相濟,防局部過度反應。
- 麝香:為「藥引」,助諸藥深入經絡。
其機理或為透過局部刺激(輕粉)、宣散(杏仁)、潤滑(滑石)及引經(麝香),改善患處氣血循環,促使風痰之邪外透,從而恢復面部肌肉平衡。符合外治法「從外引內」之思路,尤重「通絡以正容」的治療策略。
傳統服藥法
杏仁(另研)、輕粉(另研)、滑石(另研)各等分。
用雞蛋清調,以瓷盞盛,飯鍋上少燉片時,旋入麝香少許。
擦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改容膏, 出處:《醫級》卷八。 組成:石灰(醋炒紅)。 主治:口眼歪斜。
改容膏, 出處:《醫方考》卷一。 組成:蓖麻子1兩,真冰片3分。 主治:中風口眼僻。
改容膏, 出處:《增補內經拾遺》卷四。 組成:杏仁(另研)、輕粉(另研)、滑石(另研)各等分。 主治:肺風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