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薏水

苦薏水

KU YI SHUI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0.2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心經 25%
肝經 25%
脾經 25%
肺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苦薏水方劑中加入冰片,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冰片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苦薏水所治療的熱毒、炎症等症狀,如咽喉腫痛、口腔潰瘍等。
  2. 芳香開竅,醒神止痛: 冰片具有芳香開竅之效,可改善鼻塞、頭痛等症狀,同時也能起到一定的鎮痛作用,提升藥效。

因此,苦薏水方劑中加入冰片,能夠有效提高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苦薏水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外障疼痛甚者」。「外障」在中醫眼科泛指發生於眼瞼、白睛、黑睛等外顯部位的病變,多因風熱、火毒、濕濁等外邪侵襲,或臟腑積熱上攻所致。其特徵為紅腫熱痛、羞明流淚、翳膜遮睛等。此方強調「疼痛甚者」,推測其適應症當以風火熾盛、局部鬱熱腫痛劇烈為主,如天行赤眼(急性結膜炎)、聚星障(病毒性角膜炎)等急性發作期。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與特性

  • 苦薏(20錢)
    苦薏即野菊花(古亦稱「苦薏菊」),性味苦辛微寒,歸肝、肺經。

    • 傳統功效:清熱解毒、瀉火平肝、散結消腫。《本草綱目》載其能「治癰腫疔毒,瘰癧眼息」,《銀海精微》則多用於目赤腫痛。
    • 治療原理
      苦寒降火,辛散風熱,善清肝肺熱毒,針對外障之風火壅盛。現代研究亦證實其含揮發油、黃酮類成分,具抗炎、抗菌、鎮痛作用,可抑制局部充血水腫。
  • 片腦(12錢)
    片腦即冰片,為龍腦香樹脂加工品,性味辛苦微寒,歸心、脾、肺經。

    • 傳統功效:通竅散鬱、清熱止痛、引藥上行。《本草衍義》稱其「獨行則勢弱,佐使則有功」,常用於目赤腫痛、喉痹口瘡。
    • 治療原理
      辛香走竄,能透達眼部鬱滯之氣血,快速緩解疼痛;其寒性助苦薏清熱,且具局部麻醉與消炎效果,符合「外治急症」需求。

2. 配伍邏輯與製劑特色

  • 藥對協同
    苦薏清熱解毒為君,片腦開竅止痛為佐使。二者皆具揮發性,以「蒸露法」提取芳香水(類似現代蒸餾液),取其輕清上浮之性,直達目竅。外障病位表淺,蒸露劑型易於局部濕敷或點眼,符合「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原則。
  • 藥量比例
    苦薏量大(20錢)主攻清火解毒,片腦次之(12錢)側重速效止痛,反映「治病求本,標急輔治」的思路。

3. 治療原理總述

此方針對風火毒邪上攻目竅之證,以苦薏清瀉肝肺熱毒、釜底抽薪,片腦通絡開閉、即時止痛。蒸露法既保留藥物揮發性成分,又避免內服苦寒傷胃之弊,符合眼科外治法「速效、局部、輕靈」的特點。

三、潛在應用延伸

雖原文未明言用法,然依古代眼科外治常規,此露可能以紗布蘸敷眼瞼,或稀釋後沖洗目眥(需參考其他典籍確認)。若配合內服清肝瀉肺湯藥(如洗肝散),或可增強療效。

(註: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演,具體應用需依臨床辨證。)

傳統服藥法


苦薏20錢,片腦12錢。
以蒸露罐取露,封納壺內,聽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苦薏水, 出處:《眼科錦囊》卷四。 組成:苦薏20錢,片腦12錢。 主治:外障疼痛甚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