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蓖麻飲
BI MA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七十九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2.00)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5%
肺經 25%
脾經 25%
肝經 25%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蓖麻飲」方劑中包含「蓖麻子」,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 炮製為藥: 蓖麻子本身有毒,但經過炮製,可去除毒性,保留藥效。經炒製或其他方法處理後,其毒性減弱,可發揮瀉下通便的作用。
- 瀉下通便: 蓖麻子性寒,味苦,具有峻下通便的作用,適合治療便祕、積滯等症。方劑中加入適量炮製過的蓖麻子,可有效緩解便祕,達到通便的目的。
因此,雖然「蓖麻飲」中含有「蓖麻子」,但經過炮製處理,並配合其他藥材,可安全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蓖麻飲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蓖麻飲主治「大腹水腫」,即因水濕停聚、氣化不利所致的腹部脹滿如鼓、小便不通等證。此證多與脾腎功能失調相關,導致水液代謝障礙,積聚腹腔而成水腫。古人取其「利小便」之效,通過通利二便、逐水消腫,使停聚之水濕從下竅或上吐而出。
組成與治療原理
蓖麻子特性
- 性味:辛甘平,有毒(古代強調用「成熟者去皮」,或減毒)。
- 傳統功效:利水消腫、通竅瀉下。其油脂豐富,古方多外用於拔毒通絡,內服則刺激腸道與泌尿道,促成排泄。
- 作用機制:蓖麻子所含蓖麻毒素(ricin)及蓖麻油酸(現代已知為刺激性瀉藥成分),可能通過刺激腸黏膜與腎臟,增加腸蠕動及利尿作用;其「吐下水汁」之效,或與高劑量時引發嘔吐與腹瀉相關(古人視為「逐邪外出」)。
配伍邏輯
- 單用蓖麻子研末調服,取其「專攻水濕」之力。以水送服,促使藥力直達中焦,並通過吐、利二途徑分消水邪。
- 「半盞水調勻」提示少量液體助藥分散,避免過度稀釋;「一服令盡」強調速效,屬峻逐水飲之法。
劑量與調護
- 初服20枚,若水腫未盡,3日後加至30枚,反映古人對個體耐藥性的觀察,逐步增量以防傷正。
- 「愈後節飲及食糜粥」為固護脾胃之策,因峻下後正氣易虛,需以清淡飲食調養,避免水濕復聚。
綜論
此方以「攻逐水邪」為核心,體現古人「留者攻之」的治則,針對水腫形氣未大虛者,短期內通利二便以救急。其原理結合蓖麻子的瀉下、利尿雙向作用,雖現代已少用內服,但傳統思路上可視為「通利三焦」之峻劑,符合「開鬼門,潔淨府」的消水腫理論。
傳統服藥法
蓖麻子20枚(成熟者,去皮)。
利小便。
上細研。
以水半盞,調勻,一服令盡,至日中當吐下水汁,若水不盡,3日後更服30枚,猶未盡者,更作。愈後節飲及減食,食糜粥以養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蓖麻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九。 組成:蓖麻子20枚(成熟者,去皮)。 主治:利小便。主治:大腹水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