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拔疔方]的組成中包含[蓖麻子],因為蓖麻子具有強效的瀉下和解毒作用。蓖麻子能夠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除體內的積滯和毒素,對於腸道積滯、便秘等問題有顯著效果。在[拔疔方]中,蓖麻子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瀉下解毒效果,幫助改善腸道健康和清除毒素。
「拔疔方」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腫止痛、活血化瘀: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疔瘡多為熱毒蘊結,局部紅腫熱痛,乳香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消散腫痛。
- 引導毒邪外排:乳香氣味芳香,能引導藥力直達病竈,並將毒邪引出體外。配合其他藥物,有助於清除局部毒素,加速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拔疔方]專治「疔瘡」。疔瘡在傳統中醫理論中,屬火毒蘊結、氣血壅滯之證,其特點為根深堅硬、形小如釘、腫痛劇烈,甚則走黃(敗血症)。此方外貼患處,旨在拔毒透膿、消散瘡根,乃「截毒外提」之治法。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蓖麻子(去油)
- 性味辛甘平,有毒,傳統認為其具「拔毒追膿」之效。
- 《本草綱目》載其能「吸出滯物」;外敷可引毒外出,尤善攻逐深伏之邪,對疔瘡根硬者更宜。
- 現代視角:其脂肪油成分可能刺激局部皮膚,促進炎性物質排出;黏液質或具物理吸附作用。
乳香(去油)
- 性味辛苦溫,功能活血止痛、消腫生肌。
- 《醫學衷中參西錄》謂其「能透竅以理氣」,與蓖麻子相配,既助氣血通暢以消腫,又防毒邪內陷。
- 現代視角:乳香樹脂含揮發油及樹膠,可能有局部抗炎、鎮痛效果。
配伍邏輯
- 拔毒與活血並行:蓖麻子主「拔」,直攻毒根;乳香主「化」,疏通氣血,防毒瘀交阻。
- 劑型設計:以軟飯或棗肉為賦形劑,緩和藥性,黏附患處,使藥力持續滲透。
推論可能功效機制
- 物理拔毒:蓖麻子或透過局部刺激,形成輕度滲出,將深部膿毒引至表層。
- 促進消散:乳香改善局部微循環,加速炎症代謝,配合拔毒以標本兼顧。
此方體現「以毒攻毒」「外治內效」的中醫外科思維,契合疔瘡需速截其勢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蓖麻子1粒(去油),乳香1分(去油)。
拔疔。
上研末,軟飯或棗肉為小餅。
放疔上,將膏藥貼之,1-2時即愈。
拔疔除根方(《梅氏驗方新編》七集)、拔疔餅子(《外科學講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拔疔方, 出處:《行軍方便方》卷中。 組成:蓖麻子1粒(去油),乳香1分(去油)。 主治:拔疔。主治:疔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