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蓖麻子方
BI MA ZI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二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2.00)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5%
肺經 25%
脾經 25%
肝經 25%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蓖麻子方」中包含「蓖麻子」的原因主要有二:
- 藥性: 蓖麻子性溫,味甘辛,具有逐風濕、消腫痛、殺蟲等功效。在中醫理論中,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癰疽腫毒等病症,皆可藉由蓖麻子的藥性來治療。
- 主治: 蓖麻子常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癰疽腫毒、瘰癧、疥癬等病症。其藥效顯著,且能有效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因此成為「蓖麻子方」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蓖麻子方傳統功效分析
主治功效: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項下結核漸成瘤病」,即頸部逐漸形成的腫塊、結核或瘤狀物,可能對應於古代所稱的瘰癧(類似現代淋巴結結核或甲狀腺腫瘤等疾病)。
組成與邏輯推理:
主藥蓖麻子(炒黃,風中吹乾):
- 傳統中醫認為,蓖麻子性味甘辛、平(或有小毒),具有「消腫拔毒、瀉下通滯」之效。《本草綱目》記載其能治「瘰癧、癰疽」等結聚之疾,尤其外敷或內服對消散腫塊有一定作用。
- 炒黃後可減低其峻烈之性,風乾則去其潤滑之弊,使其藥力趨向消散結核。
輔藥玄參(研散,米飲調服):
- 玄參性寒味苦鹹,功能「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神農本草經》指出其主「癰腫、瘰癧」,尤其適合陰虛火旺所致的結核。
- 此藥與蓖麻子配伍,一清一散,玄參清熱滋陰以治本,蓖麻子攻散結聚以治標。
治療原理:
階段性用藥:
- 先單獨使用蓖麻子連續五天,直接攻逐頸部結核,利用其辛散之性促使腫塊鬆動。
- 五天後加入玄參,以米飲送服(米飲護胃),既可緩和蓖麻子的瀉下作用,又能清解內熱,防止久服蓖麻子耗傷陰液。
- 三日後再回歸單用蓖麻子,避免玄參寒涼過度凝滯氣血,形成「攻—調—攻」的循環,使消散之力持續而不傷正。
協同作用:
- 蓖麻子從氣分疏散結滯,玄參從血分清熱軟堅,共同針對「痰凝血瘀」或「熱毒結聚」的病機,逐步瓦解腫塊。
總結:
此方設計注重節奏與平衡,透過蓖麻子的直接消磨與玄參的調節,針對慢性結核瘤病形成漸進式的治療策略,體現了古代中醫「攻補兼施」「動靜結合」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蓖麻子(炒黃,風中吹乾)。
每服溫湯送下一枚,不拘時候,日服三五枚;服之五日後,搗玄參為散,食後溫米飲調下一錢匕,與蓖麻相間服;三日後,依前只服蓖麻五日,後卻與玄參同服三日,周而復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疹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瘤(皮膚癌)
相同名稱方劑
蓖麻子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五。 組成:蓖麻子(炒黃,風中吹乾)。 主治:項下結核漸成瘤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