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味子膏以「五味子」為主要藥材,其原因如下:
- 補益肺腎: 五味子性酸甘,入肺、腎經,具有斂肺止咳、滋腎固精之功效,尤其適合肺腎虛弱所致的咳嗽、盜汗、遺精等症狀。
- 固精止汗: 五味子能固澀精氣,止汗固脫,對於腎虛引起的遺精、滑精、自汗、盜汗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因此,五味子膏以五味子為主要藥材,旨在通過其補益肺腎、固精止汗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五味子膏中加入菟絲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固精:菟絲子性溫,味甘,歸腎經,具有補腎壯陽、固精止遺的功效。五味子性酸,味甘,歸肺、腎經,擅長斂肺止汗、滋腎固精。兩者合用,相輔相成,可增強補腎固精之效,適用於腎虛精虧、遺精滑精、腰膝酸軟等症。
- 益氣養陰:菟絲子亦有益氣養陰之效,可改善腎氣不足所致的氣虛乏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五味子則有養陰斂肺的功效,可緩解陰虛津傷導致的口渴、盜汗、虛熱等症。兩者合用,可起到益氣養陰、滋補腎精的作用,提升整體的療效。
五味子膏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壯陽,益精填髓: 肉蓯蓉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之效。與五味子同用,可增強其滋陰益氣,固精止遺之功效,使補腎效果更為顯著。
- 潤燥滑腸,通便止瀉: 五味子膏中加入肉蓯蓉,可以有效改善腸道功能,潤燥滑腸,通便止瀉,有助於改善因腎虛引起的腸燥便祕等症狀。
五味子膏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咳嗽、喘息等症狀。在該方劑的組成成分中,包含了五味子與雄黃等多種藥材。其中,雄黃是一種含砷的礦物質,具有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在古時被廣泛應用於多種方劑之中。在五味子膏中加入雄黃,主要是取其解毒、抗炎的作用,可幫助改善因感染或過敏所引起的呼吸道症狀。然而,現代醫學認為雄黃中的砷成分具有毒性,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對人體造成損害,因此在使用含有雄黃的方劑時應特別謹慎,最好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此外,隨著科學進步與臨床實踐的積累,現代中醫已發展出許多安全有效的替代藥材,用以取代雄黃,確保療效同時降低潛在風險。
五味子膏為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滋腎養肺、固精止瀉等療效。其組成成分中含有的松香,在此方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根據中醫理論,松香性溫味苦,歸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解毒生肌之功效。在五味子膏中加入松香的目的,主要是利用其特性來增強藥物的滲透力,使其他成分如五味子等能夠更好地被身體吸收,從而提高整體療效。
此外,松香還具有一定的防腐效果,可以延長藥膏的保存期限,減少因存放時間過長導致的品質下降問題。在傳統製藥過程中,松香常作為一種輔料添加到多種藥膏中,不僅能增加藥物的黏著性,還能使藥膏更易於附著於皮膚表面,達到更好的治療作用。因此,五味子膏中的松香不僅有助於提升療效,還能確保藥物的穩定性和使用便利性。
中藥方劑[五味子膏]的組成中包含[蛇床子],因為蛇床子具有燥濕解毒、安神的作用。蛇床子在中醫中用於治療由濕熱引起的皮膚病,並且具有一定的安神作用。在[五味子膏]中,蛇床子的加入可以提升方劑的解毒效果,改善皮膚健康。
五味子膏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益智安神,緩解心悸失眠: 遠志性味苦甘,歸心經,具有安神益智、解鬱開竅之效。五味子膏本身滋陰斂肺、生津止渴,加入遠志可以增強其安神功效,改善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使膏方更適合心神不寧、心悸失眠患者。
- 增強補益氣血效果: 五味子膏以補益氣血、滋陰潤肺為主,遠志則能通心開竅,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提高膏方整體的補益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五味子膏為一味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滋腎固精、止汗安神等療效。在五味子膏的組成中加入雌黃,其目的主要出於增強藥效及調整藥性的考量。雌黃為礦物質硫化砷的一種,性溫味甘、酸,在中醫學中具有燥濕、解毒、殺蟲之功效。由於五味子本身具有補益心腎、收斂固澀的作用,添加雌黃後可以進一步提升其治療效果,特別是在治療由寒濕或蟲害引起的疾病上效果更佳。
然而,雌黃含有砷成分,若使用不當易導致中毒反應,因此在應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並結合其他藥材來降低其潛在毒性。此外,雌黃亦能幫助調和整體方劑的寒熱屬性,使五味子膏既可滋陰又能溫陽,從而達到平衡人體陰陽的目的。總體而言,雌黃在五味子膏中的應用需謹慎小心,應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來決定是否適用及適宜劑量。
五味子膏中添加蜂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增強功效: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斂肺止咳、生津止渴、滋補腎氣、固精縮尿的功效。蜂蜜則甘甜潤燥,性平,入脾、肺、大腸經,可滋潤脾胃、養肺止咳、潤腸通便。兩者相輔相成,既能增強五味子的滋補固腎功效,又能緩解其酸性,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 改善口感,提高服藥性:五味子膏本身口感略酸,加入蜂蜜後,可以中和酸味,使藥膏更甜美,更易於服用,尤其適合兒童或老年人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名為「五味子膏」,主治「頭白禿瘡,發落生白痂,經年不癒」,即現代所稱的頭皮白癬(如黃癬、白癬等真菌感染)或慢性脂溢性皮炎,伴隨脫髮、白色痂皮反覆不癒。古代認為此症多因風熱濕毒鬱結頭皮,或氣血失養所致,而方劑以解毒殺蟲、祛風燥濕、滋養生髮為核心。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解毒殺蟲(針對癬瘡病原)
- 雄黃、雌黃:有毒礦物藥,傳統用於殺蟲止癢,尤擅治疥癬濕瘡。現代研究證實其含砷化合物,可抑制真菌,但需注意外用劑量。
- 雞屎(或稱雞矢):古代外用治瘡,取其濁毒攻毒之性,或含微量酵素幫助分解痂皮。
祛風燥濕(改善局部濕熱環境)
- 蛇床子:辛溫燥濕,止癢殺蟲,現代證實其揮發油對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 松脂(松香):苦燥收斂,助斂瘡生肌,亦能黏附藥物於患處。
滋養生髮(修復頭皮與毛囊)
- 菟絲子、肉蓯蓉:補腎益精,古人認為「髮為血之餘,腎其華在髮」,此二藥可滋養毛囊。
- 五味子:酸斂生津,配合白蜜潤澤頭皮,防過度燥烈傷陰。
通竅安神輔助
- 遠志:傳統認為能「通腎氣上達於心」,或取其疏通毛竅之效,助藥力透達。
賦形與潤膚
- 白蜜、豬膏:作為基質,潤燥緩衝雄黃、雌黃之毒性,並軟化痂皮以利藥物滲透。
- 桑柴灰汁先洗:鹼性溶液(含碳酸鉀)可清潔頭皮、去油垢及痂皮,增強後續藥效。
三、配伍特點
全方以「攻毒為主,養潤為輔」,利用礦物藥殺蟲,植物藥調理頭皮環境,動物脂膏承載藥性。先以桑灰汁潔淨,再敷藥膏,體現古代「去腐生新」的治療邏輯,符合瘡癬「解毒—祛濕—生肌」的病理環節。
附註:此方反映唐代以前外治思維,重用毒性藥(雄黃、雌黃),現代臨床需參考安全用法或尋找替代方案。
傳統服藥法
五味子2分,菟絲子5分,蓯蓉2分,雄黃1分,松脂2分,蛇床子3分,遠志(去心)3分,雌黃1分,白蜜1分,雞屎半分。以豬膏1升2合煎,先納雌黃,依次納雞屎、蜜、松脂及其餘諸藥,並先各自末之,膏成。
先以桑柴灰汁洗頭,後敷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五味子膏性溫,有收斂固澀的功效,陰虛火旺者慎用。
- 五味子膏含有雄黃、雌黃,有毒,不宜過量服用。
- 五味子膏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相同名稱方劑
五味子膏, 出處:《鬼遺》卷五。 組成:五味子2分,菟絲子5分,蓯蓉2分,雄黃1分,松脂2分,蛇床子3分,遠志(去心)3分,雌黃1分,白蜜1分,雞屎半分。 主治:頭白禿瘡,發落生白痂,經年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