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加皮丸以「五加皮」為主要藥材,此乃因五加皮性溫、味甘,具有補腎壯陽、祛風濕、強筋骨之效。其藥性與功效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針對不同病症發揮作用。
例如,若配伍杜仲、牛膝等藥材,則可加強補腎壯陽、強筋骨功效,治療腎虛腰痛、筋骨無力等病症;若配伍羌活、獨活等藥材,則可加強祛風濕功效,治療風濕痹痛、四肢麻木等病症。總之,五加皮丸以五加皮為核心藥材,通過配伍其他藥材,發揮其多重功效,治療相關疾病。
五加皮丸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增強補腎壯陽功效:遠志性味甘、辛、溫,入心、腎經,具有安神、益智、活血、通絡的作用。與五加皮、杜仲等藥材配合,可增強補腎壯陽、強筋健骨的功效,對於腎虛腰痛、陽痿早洩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效果。
二、緩解補腎藥物的燥性:五加皮、杜仲等藥材性偏燥熱,長期服用容易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副作用。遠志則具有清心安神、滋陰潤燥的作用,可以緩解補腎藥物的燥性,使藥效更平和,更利於人體吸收。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加皮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男子婦人腳氣,骨節皮膚腫濕疼痛」,針對風濕濕邪流注下肢、氣血滯澀所致之證。古之「腳氣」非今維生素缺乏症,而屬「濕腳氣」範疇,特徵為下肢腫脹麻痛、關節僵重,甚則蔓延至皮膚濕瘡。其病機核心為風濕夾瘀、經絡壅滯,故以祛風濕、活血通絡、利水消腫為治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祛風濕、強筋骨
- 君藥:五加皮(辛溫,祛風濕、強筋骨)、獨活(辛散風寒濕邪)、萆薢(利濕濁、舒筋絡)、杜仲(補肝腎、強筋骨)。此組藥物直攻風濕留滯筋骨之病本。
- 輔佐:木瓜(酸溫,舒筋活絡、化濕和胃)、石南葉(辛平,祛風通絡),助君藥解除筋脈拘攣。
活血行氣、通絡止痛
- 當歸、芎藭(川芎)、芍藥(赤芍居多)組合,活血養血,改善氣血瘀滯;牛膝(苦平)引血下行,兼利尿通淋,助濕從下焦而泄;大腹子(檳榔)、陳皮行氣化滯,氣行則濕化。
利水消腫、瀉下排濕
- 薏苡仁、赤小豆(甘淡滲濕),配合麻黃(開肺氣以利水)、杏仁(宣降肺氣通水道),提壺揭蓋導濕外出。
- **牽牛頭末(黑丑)**為關鍵,其性苦寒峻下,逐水消腫,針對濕濁壅盛之實證,與諸溫性藥配伍以制其寒。
劑型設計
- 酒浸蒸餅為丸,借酒性溫通血脈,助藥力直達病所;木瓜湯送服,強化舒筋活絡之效。
整體方義
全方以「風濕並治、氣血水同調」為特點,既祛外邪(風濕),又調內滯(氣滯血瘀水停)。通過風藥辛散、活血化瘀、滲濕逐水三路並進,解除下肢腫痛。尤其牽牛與五加皮、杜仲的配伍,體現「祛邪不傷正,補益不留邪」思路,適用於濕濁實證為主兼見筋骨失養之證。
傳統服藥法
五加皮半兩,芍藥半兩,當歸半兩,大腹子(連皮)半兩,芎藭半兩,牛膝半兩,陳皮半兩,石南葉半兩,薏苡仁半兩,赤小豆半兩,麻黃(去節)半兩,杏仁半兩,木瓜1兩,獨活1兩,杜仲(炒)1兩,萆薢1兩,牽牛頭末2兩。
上為細末,酒浸蒸餅為丸,如豆大。
每服30-40丸,木瓜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加皮丸, 出處:《準繩·女科》卷四。 組成:續斷(炒)2兩半,杜仲2兩半,川芎3兩,獨活3兩,五加皮4兩,狗脊4兩,萆薢4兩,芍藥4兩,訶子肉4兩。 主治:妊娠腰痛不可忍,或連胯痛。
五加皮丸, 出處:《瑞竹堂方》卷二。 組成:五加皮4兩(酒浸,春、秋3日,夏2日,冬4日),遠志(去心)4兩(春、秋3日,夏2日,冬4日,用酒浸令透,易爲剝皮)。 主治:進飲食,行有力,不忘事。主治:男子婦人腳氣,骨節皮膚腫濕疼痛。
五加皮丸, 出處:《禦藥院方》卷六。 組成:五加皮半兩,芍藥半兩,當歸半兩,大腹子(連皮)半兩,川芎半兩,牛膝半兩,陳皮半兩,石南葉半兩,薏苡仁半兩,赤小豆半兩,麻黃(去節)半兩,杏仁半兩,木瓜1兩,獨活1兩,杜仲(炒)1兩,萆薢1兩,牽牛頭末2兩。 主治:風寒濕氣合而成痹,遍身疼痛,難以轉側,筋脈拘攣,不能屈伸,及頭目眩暈,心腹脹悶,小便赤澀,大便秘滯。腳弱不能行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