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齒散

龍齒散

LONG CH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事》卷十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中性 (0.9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心經 23%
肝經 17%
腎經 11%
脾經 11%
膀胱經 5%
心包經 5%
肺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脾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龍齒散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龍齒散主治牙齒疼痛,而羌活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牙痛常因風寒外襲、經絡不通所致,羌活可驅散寒邪,通利經絡,緩解牙痛。
  2. 引藥上行,直達病所: 龍齒散中以龍骨、龍齒等重藥為主,而羌活輕揚,可引藥上行,直達牙齒部位,增強藥效。同時,羌活的辛散之性,也能幫助龍骨、龍齒等藥物更好地發揮止痛、固齒的作用。

龍齒散中包含「龍齒」,這並非指龍的牙齒,而是指「石龍子」的骨骼。石龍子為一種蜥蜴,其骨骼具有清熱、定驚、止渴等功效。

龍齒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癇、夜啼、煩躁不安、口渴等症狀。石龍子骨骼的清熱定驚作用,可以平息小兒驚癇、夜啼,而其止渴作用則可以緩解口渴症狀。因此,龍齒作為龍齒散的組成部分,是藥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龍齒散方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祛風止痙的功效,與方劑整體治則相符。

蟬蛻性涼,味甘,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痙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熱病神昏、小兒驚風、皮膚瘙癢等症。龍齒散主治小兒驚癇、夜啼、煩躁不安、口角流涎等症,而蟬蛻的清熱解毒、祛風止痙作用,可輔助龍齒散清熱解毒,平息肝風,從而達到鎮驚止癇、安神定志的效果。

龍齒散方劑中包含鈎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熄風: 鈎藤味苦甘,性平,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清熱解毒之功效。龍齒散主要用於治療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所致的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神志恍惚等症狀,而鈎藤可有效平抑肝陽,鎮靜安神,協同龍齒、石決明等藥物起到熄風止痙的效果。
  2. 活血化瘀: 鈎藤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龍齒散中常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如川芎、丹參等,共同促進氣血流通,改善腦部供血,減輕頭部疼痛等症狀。

因此,鈎藤的加入,不僅能平肝熄風,還能活血化瘀,進一步增強了龍齒散的治療效果。

龍齒散中包含茯苓,主要源於其健脾寧心之效,與方劑主治相輔相成。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心、腎三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龍齒散主治心神不安、驚悸失眠、健忘多夢等症,茯苓能健脾益氣,使心脾氣血充盈,從而改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同時,茯苓亦能利濕化痰,有助於消除痰濕阻滯心神,進一步改善心神失調之症。因此,茯苓的加入,有助於增強方劑寧心安神、健脾利濕之效,更好地治療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

龍齒散乃治療小兒驚癇之常用方劑,其組成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安神: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安神定志之功效。小兒驚癇往往伴隨元氣不足、心神不寧,人參可補益心脾,安神定驚,從根本上改善驚癇症狀。
  2. 佐助龍齒: 龍齒性寒,味甘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安神、鎮驚止痙之功效。人參溫補之性可中和龍齒的寒性,避免寒涼過度,並協同龍齒更好地發揮清熱安神、鎮驚止痙的作用。

因此,人參在龍齒散中起著補氣安神、佐助龍齒的作用,共同奏效,達到治療小兒驚癇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龍齒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療「小兒拗哭,肚痛驚熱」,屬兒科鎮驚安神之劑。小兒臟腑未充,易因外驚或內熱擾動心神,致夜啼不休、煩躁腹痛。龍齒散針對此病機,以鎮驚、熄風、補益為核心,緩解因驚恐或肝風內動所致之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龍齒

    • 質重沉降,《本草綱目》謂其「鎮心安魂魄」,專主驚癇癫狂。此為君藥,直折肝風上亢,安定心神,止小兒啼哭躁擾。
  2. 鈎藤

    • 甘涼入肝,善熄內風,清代《本草備要》稱其「平肝風,治驚癇」。與龍齒協同,一鎮一熄,共解驚惕搐搦,兼緩腹痛因風動所致者。
  3. 蟬殼(蟬蜕)

    • 輕清透散,《藥性論》載其「主小兒壯熱驚癇」,既能疏風洩熱,又可定驚止啼。與鈎藤相配,外透風熱,內平肝風,尤宜外感引動內風者。
  4. 人參

    • 補元氣、安精神,《神農本草經》言其「主驚悸」,扶正以御邪。小兒元氣未充,驚熱易耗氣陰,人參益氣固本,助諸藥祛邪不傷正。
  5. 茯苓

    • 健脾利濕,《本草衍義》稱「益心脾不可闕也」。既助人參補脾安中,又寧心神,滲濕以杜絕生痰擾神之弊。

全方配伍思維
以「重鎮(龍齒)—熄風(鈎藤、蟬殼)—扶正(人參、茯苓)」為軸,標本兼治。風熄則驚止,神安則啼停,氣足則痛緩,契合小兒「肝常有餘,脾常不足」之體質特性,故能療驚熱拗哭諸症。

傳統服藥法


蟬殼(去翅足,洗泥上)、鈎藤(有鈎子者)、龍齒、茯苓(去皮)、人參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1錢,水半盞,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不宜與溫補性中藥同用。
  • 本方不宜與寒涼性中藥同用。

相關疾病


心絞痛肺結核癲癇小兒驚巒心內膜炎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腦炎心肌梗塞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病毒性腦膜炎

相同名稱方劑


龍齒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一引《傅氏活嬰方》。 組成:石膏、人參、龍齒、朱砂、麝香、甘草各等分。 主治:客杵,夜啼、驚悸。

龍齒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五。 組成:龍齒、蟬蛻、鉤藤、羌活、茯苓、人參、天麻、防風、全蠍各等分。 主治:小兒拗哭、肚疼、驚熱。

龍齒散, 出處:《本事》卷十。 組成:羌活(去蘆)、龍齒、蟬殼(去頭足)、鉤藤(有鉤子者)、茯苓(去皮)、人參(去蘆)各等分。 主治:小兒拗哭,肚痛驚熱。

龍齒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二。 組成:龍齒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焙),赤芍藥1分,川升麻1分,川大黃1分(銼碎,微炒),甘草1分(炙微赤,銼)。 主治:小兒驚啼煩熱,眠卧不安。

龍齒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二。 組成:龍齒1分,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梔子仁1分,朴消3分,枳殼1分(麸炒微黃,去瓤),甘草1分(炙微赤,銼)。 主治:小兒百日以來,結實壯熱兼驚。

龍齒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七。 組成:麻黃(去節)4兩,大黃4兩,牡蠣(熬)4兩,黃芩4兩,寒水石8兩,白石脂8兩,石膏(研)8兩,赤石脂8兩,紫石英8兩,滑石(研)8兩,人參3兩,桂心3兩,蛇蛻皮1兩(炙),龍齒6兩(研),甘草3兩(炙),(一方無麻黃、龍齒、蛇蛻皮)。 主治:大人小兒風癇卒倒,嘔沫不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