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咽太平飲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滋陰降火之功效。
- 清熱解毒: 玄參味苦性寒,善於清熱解毒,可有效消除咽喉炎症,緩解咽痛、腫痛等症狀。
- 滋陰降火: 玄參具有滋陰降火之效,可改善因陰虛火旺導致的咽喉乾燥、口乾舌燥等症狀,幫助恢復咽喉黏膜的正常功能。
因此,玄參的加入,在清咽太平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能有效緩解咽喉炎症,還能滋養咽喉,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清咽太平飲中包含桔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之效。其可疏散肺氣,利咽喉,對於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利氣排膿: 桔梗還具有利氣排膿之功效。清咽太平飲多用於治療咽喉炎、扁桃體炎等炎症,桔梗可促進膿液排出,有助於炎症消退。
清咽太平飲中包含犀角,是古代醫學對犀角藥性的理解所致。犀角性寒,味苦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定驚安神之效。古代醫家認為,犀角能清熱解毒,尤其針對熱毒壅盛之咽喉腫痛,故將其列入清咽太平飲中。
然而,現今已明確認知犀角非治病之必需,且犀牛面臨滅絕危機。為保護動物,應放棄使用犀角,並尋求替代藥物,以確保藥效和生物多樣性。
清咽太平飲中加入柿餅霜,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潤肺止咳: 柿餅霜性平味甘,具有潤肺止咳、化痰止渴的功效。其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可以有效緩解咽喉幹癢、咳嗽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清咽利喉、止咳化痰的功效。
- 緩解燥熱: 柿餅霜性偏涼,可以有效緩解因燥熱引起的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症狀,配合其他清熱解毒的藥材,起到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清咽太平飲的療效。
清咽太平飲中加入連翹,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連翹性味苦寒,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效。其能清泄肺熱,散結消腫,對於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清咽太平飲中加入連翹,正是利用其清熱解毒的功效,以消除咽喉炎症,緩解疼痛,改善聲音嘶啞等症狀,達到清熱利咽的目的。
清咽太平飲中添加甘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緩和藥性: 甘草性甘平,味甘而緩,能調和諸藥,緩解其他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使藥性更平和,減少對身體的刺激。
2. 補脾益氣: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的功效,能增強人體抵抗力,有助於緩解咽喉不適引起的氣虛症狀,提高療效。
總之,甘草在清咽太平飲中起著調和藥性、補脾益氣的作用,有助於增強藥效,緩解咽喉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清咽太平飲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清咽太平飲主要用於治療「麻症」(麻疹或相關熱性皮疹)、膈上熱火積聚所致之清晨咯血、面頰潮紅,以及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其適應證特點為:
- 熱毒上攻:膈上之火熱熾盛,導致咽喉不利,甚或咯血。
- 陰傷火炎:兩頰赤色反映陰虛內熱,或肺胃火旺上熏。
- 麻疹餘熱:適用於麻疹後期熱毒未清,咽喉餘熱未盡者。
組成藥材功效及方劑治療原理
藥材組成與配伍邏輯
元參(玄參)
- 作用:清熱涼血、滋陰降火,針對肺胃熱盛及陰虛火旺。
- 方中地位:為君藥,主清上焦浮游之火,兼養陰生津。
桔梗
- 作用:宣肺利咽,載藥上行,助藥力達咽喉。
- 方中地位:為臣藥,疏通氣機並緩解咽喉腫痛。
力子(牛蒡子)
- 作用:疏散風熱、解毒利咽,透發麻疹餘熱。
- 方中地位:助元參清解熱毒,針對「麻症」餘邪。
蘇荷(薄荷)
- 作用:辛涼透表,清利頭目咽喉。
- 方中地位:輔助疏散上焦風熱,緩解咽喉不適。
犀角(現代多用水牛角替代)
- 作用:清熱涼血,解毒定驚,針對熱毒熾盛之咯血。
- 方中地位:加強涼血止血之功,治「早間咯血」。
柿霜
- 作用:潤肺生津,清上焦虛熱,緩解咽喉乾燥。
- 方中地位:佐藥,養陰潤燥,防諸藥辛涼傷津。
連翹
- 作用:清熱解毒,散結消腫,針對咽喉腫痛。
- 方中地位:協同牛蒡子、薄荷清解熱毒。
甘草
- 作用:調和諸藥,清熱解毒,緩急止痛。
- 方中地位:使藥,兼顧護胃與利咽。
治療原理推論
- 清熱涼血為主:以元參、犀角為核心,直折膈上之火,治本(熱毒內蘊)。
- 宣透利咽為輔:桔梗、薄荷、牛蒡子協同開宣肺氣,透邪外出,治標(咽喉腫痛)。
- 兼顧養陰潤燥:柿霜、元參防止熱盛傷陰,適合長期火熱耗津之症(如兩頰赤色)。
- 整體協同作用:諸藥合用,既清解熱毒,又疏利咽喉,使上焦熱散、陰液得復,症狀自消。
此方反映出「清上焦、涼血熱、利咽喉」的治療思路,適用於熱毒上攻兼陰傷之證。
傳統服藥法
元參、桔梗、力子、蘇荷、犀角、柿霜、連翹、甘草。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咽太平飲,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元參、桔梗、力子、蘇荷、犀角、柿霜、連翹、甘草。 主治:麻症,膈上有火,早間咯血,兩頰赤色,咽喉不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