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紅礬散方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緩和藥性:紅礬散以紅礬為主藥,性寒且毒性較大。大棗性溫和,味甘,能中和紅礬的寒性,減輕其毒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對身體造成過大負擔。
- 補益氣血:大棗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紅礬散常用於治療外傷、跌打損傷,過程中可能耗損氣血。大棗的加入,能起到補益氣血,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使治療效果更佳。
因此,紅礬散中加入大棗,既能緩和藥性,又能補益氣血,可謂相得益彰。
紅礬散中包含白礬,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相輔相成: 白礬性寒,善於清熱燥濕,而紅礬則性溫,擅長止血生肌。兩者搭配,可互相調和,寒溫相濟,更能有效發揮藥效。例如,治療濕熱瘡瘍時,白礬可清熱燥濕,而紅礬則可止血生肌,兩者相輔相成,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增強藥力: 白礬與紅礬皆為含鋁化合物,其化學性質相近,可相互促進藥效。例如,白礬可增強紅礬的止血生肌作用,而紅礬則可加強白礬的清熱燥濕效果。兩者共同作用,可使藥力更強,療效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紅礬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爛眼弦、眼癬:
- 古代所稱「爛眼弦」即現代之「瞼緣炎」,表現為眼瞼邊緣紅腫、潰爛、分泌物增多;「眼癬」則指眼周皮膚真菌或濕熱引起的癬疹,伴隨瘙癢、脫屑。此二者多因風熱濕毒蘊結或局部感染所致。
- 傳統中醫以外治法直達病所,紅礬散以「煅存性」製法保留藥性,透過局部外用清熱解毒、收斂燥濕,針對潰爛與癬疹之病理特點。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大紅棗(去核):
- 性甘溫,外用時取其黏合與緩和之性。去核後填塞明礬,作為載體助藥力緩釋;煅燒後碳化,增強吸附潰瘍面滲出物的作用。
明礬(煅用):
- 煅後稱「枯礬」,性燥烈,具強力收斂、燥濕、殺蟲止癢之效。
- 機理推導:
- 收斂生肌:枯礬能使蛋白質凝固,減少眼瞼潰瘍滲液,促進創面愈合。
- 抗菌抑癬:明礬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真菌等有抑制作用,契合「爛眼弦」感染及「眼癬」病機。
- 風熱濕毒:枯礬燥濕解毒,大棗煅炭後輕度涼血,共奏清局部濕熱之效。
製法與用法考量:
- 瓦上煅存性:保留藥性,去除刺激性,增強燥濕收斂功能。
- 研末開水泡燉熱:溫熱藥液加強局部氣血循環,助藥力滲透;「時時潤之」維持藥效持續作用。
綜合辨證邏輯
此方針對「濕毒糜爛」與「蟲癬瘙癢」兩大核心病機,以枯礬為主藥直折病勢,大棗為輔調和藥性。全方簡峻,體現中醫外治「以澀斂瘡、以燥勝濕」的原則,符合古代對眼周濕爛癬癢的直觀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大紅棗(去核)5枚,明礬。
將明礬納入棗內,瓦上煅存性,研末。
開水泡,燉熱,時時潤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紅礬散, 出處:《千金珍秘方選》。 組成:大紅棗(去核)5枚,明礬。 主治:爛眼弦,眼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