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石丸

巴石丸

BA SHI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膀胱經 20%
肝經 20%
大腸經 20%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巴石丸中添加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燥濕止瀉: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脾胃經,具有燥濕止瀉的作用。巴石丸常用於治療脾胃濕熱引起的腹瀉、痢疾等,白礬可有效抑制腸道菌羣滋生,減少腹瀉。
  2. 收斂止血:白礬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因脾胃濕熱引起的便血等症。巴石丸中加入白礬,可起到止血的作用,輔助治療相關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巴石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氣痢爲中醫病名,指因氣機失調(多與情志、飲食相關)導致的痢疾,常見腹脹、裡急後重、排便滯澀不暢或夾黏液等症狀。此方以「巴石」(白礬)爲主藥,配合動物肝臟或蒸餅爲丸,推測其主治方向爲:

  1. 收澀固腸:白礬性寒酸澀,傳統認爲可斂腸止瀉,針對氣痢日久、正虛滑脫者,通過收澀減少黏液便或頻次。
  2. 燥濕解毒:白礬具殺蟲燥濕之效,若氣痢夾濕熱穢濁(如黏液腐臭),可輔助清除腸道濕毒。
  3. 調和氣機:以豬肝/牛肝爲丸,取其「以形補形」之意,肝主疏泄,或可輔助調暢腸道氣滯;若素食者改用蒸餅(麵食),則藉穀氣健脾和中,間接助運化。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推論

  1. 白礬(巴石)爲君藥

    • 煅後稱「枯礬」,收斂力增,古代用於久痢脫肛,推測此方取其「飛令霜白」強化燥濕收澀之性,針對氣痢濕滯或久痢傷正。
    • 現代藥理顯示,白礬對腸道黏膜有收斂保護作用,抑制腸液過度分泌,可能緩解裡急後重。
  2. 豬肝/牛肝爲輔

    • 肝臟在古代視爲「血肉有情之品」,可能取其養血柔肝、緩解肝氣犯脾(情志致痢)之效,或補充營養(針對痢後虛弱)。
    • 以動物肝臟賦形,可能增強藥效吸收(油脂溶解部分有效成分)。
  3. 米飲送服

    • 米飲(米湯)性平益胃,保護腸胃免受白礬刺激,同時補脾止瀉,協同固護正氣。
  4. 蒸餅替代的思維

    • 素食者不用血肉之品,改蒸餅(發酵麵食)健脾消滯,體現「因病制宜」的靈活配伍,避免滋膩礙胃。

潛在治療機轉假設

此方可能適用於 氣滯夾濕型痢疾(如腹脹痛、黏液便、排便不暢),透過:

  • 燥濕收澀:白礬減少腸道分泌物,改善黏液便。
  • 調氣補虛:肝臟或蒸餅輔助調節消化功能,米飲護胃,標本兼顧。
  • 然若痢疾初起、實熱壅盛(如暴痢膿血、發熱)則非所宜,因收澀恐留邪。

(註: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演,具體應用需考量個體差異。)

傳統服藥法


白礬(飛令霜白,謂之巴石)。
上為細末,以熟豬肝(牛肝尤佳)為丸。
空心米飲送下。如食素人以蒸餅為丸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巴石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引《肘後方》。 組成:白礬(飛令霜白,謂之巴石)。 主治:氣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