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礬塗方

白礬塗方

BAI FAN TU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膀胱經 20%
肝經 20%
大腸經 20%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礬塗方」中使用「白礬」,主要是利用其收斂止血燥濕止癢的功效。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脾、胃經。其收斂性強,可止血止瀉,對於外傷出血、濕疹糜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另外,白礬亦有燥濕止癢的作用,可有效抑制皮膚表面的濕氣及瘙癢,適合治療濕疹、皮炎等疾病。

因此,「白礬塗方」中加入白礬,正是利用其收斂止血與燥濕止癢的特性,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礬塗方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依據古籍記載,白礬塗方主要用於治療「小兒腦熱鼻乾」。此症表現為小兒頭部發熱、鼻腔乾燥不適,可能伴隨煩躁不安之證候。古代醫家認為此為「腦熱」上升所致,使用白礬外塗可清熱降火。

組成與功效分析

本方的組成極為簡單,僅使用白礬一味藥材。組成邏輯如下:

  • 白礬(礬石):性味酸澀寒,具有收斂燥濕、清熱解毒之效。研末後外用能降火解毒、收濕止癢。在中醫理論中可「清上焦熱」,頭面部位之熱證尤宜。

  • 醋調:醋性酸收,能增強白礬的收斂作用,同時作為溶媒幫助藥效滲透。醋本身也有散瘀解毒之效。

治療原理推論

  1. 清熱降火:白礬寒性可清泄局部熱邪,針對「腦熱」之證,透過外用塗摩可能使上行之熱邪得以清降。
  2. 收斂潤燥:對於鼻腔乾燥,白礬的收斂性能減少津液過度耗散,同時醋的調和可能形成保護層緩解乾燥。
  3. 經皮吸收作用:古代認為通過頭面皮膚給藥可影響內部熱證,尤其小兒腠理疏鬆,藥物易於滲透。

此方體現了傳統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治療思路,雖僅用白礬一味,但針對小兒腦熱鼻乾之證,採用直接、簡便的外用法,既安全又符合兒科用藥特點。

傳統服藥法


白礬1兩(研為末)。
用醋調如糊,塗摩癬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皮膚癬菌病(足)鼻子乾燥

相同名稱方劑


白礬塗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七。 組成:白礬1兩(研爲末)。 主治:一切乾濕癬。

白礬塗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 組成:白礬(生末)1兩,黃米粉1兩。 主治:小兒腦熱鼻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