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礬散中含有白礬,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燥濕、止癢之效。可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其收斂作用可減少滲出,燥濕作用可抑制濕邪,止癢作用可緩解瘙癢。
二、 清熱解毒: 白礬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口舌生瘡等症狀。其清熱作用可消炎止痛,解毒作用可清除毒素。
故白礬散中含有白礬,可發揮其燥濕止癢、清熱解毒的功效,用於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及瘡瘍。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礬散傳統古代功效分析
此方劑主治「霍亂欲吐不出,欲瀉不行,兼之腹痛」,屬中醫「霍亂」範疇,即急性腸胃氣機逆亂之症。其核心病機為穢濁中阻,氣機壅滯,導致上下不通:邪氣壅塞胃脘則欲吐不吐,困阻腸腑則欲瀉不瀉,氣血瘀滯則腹痛劇烈。此症危急,故方藥以開閉通塞、解毒辟穢為主要方向。
組成藥材的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白礬(枯礬)
- 性味酸澀寒,傳統用於收斂解毒、燥濕祛痰。
- 在此方中,其酸性收斂可緩解腸胃痙攣(止腹痛),燥濕之性助祛腸胃濕濁,解毒特性針對穢濁之邪。
石硫黃(硫黃)
- 性味酸溫有毒,古代用於破陰回陽、殺蟲辟穢。
- 其大熱之性能溫通行滯,破除寒濕凝結,助恢復腸胃蠕動(通瀉),同時硫黃的「辟穢」作用直接對抗霍亂之穢毒。
白附子
- 性味辛甘大溫,功能祛風痰、逐寒濕、散結止痛。
- 其辛溫走竄之力可開通壅塞(解吐瀉不暢),兼能溫散寒濕凝滯,緩解腹痛,與硫黃協同強化溫通之效。
配伍邏輯與作用機理
- 寒熱並用:白礬寒澀與硫黃、白附子大溫相配,形成「斂散並行」之勢,既收斂過度耗散之氣,又溫通閉阻之邪。
- 毒藥攻邪:硫黃、白附子均具毒性,古代以毒攻毒,直折穢濁疫癘之氣,快速通暢氣機。
- 外用轉內效:原方以酒漬外敷,然古代亦可能內服(需考證劑量)。酒行藥勢,助藥性滲透,若內服則借酒性上行吐、下行瀉,開泄壅滯。
可能的治療原理
此方透過收斂(白礬)與溫通(硫黃、白附子)的矛盾統一,調節腸胃異常運動:
- 一方面解除平滑肌痙攣(止腹痛),另一方面刺激蠕動(促吐瀉),使壅滯之穢毒有出路。
- 三藥皆具解毒特性,針對霍亂之「毒邪」本質,符合古代「以毒攻毒」思維。
綜論
白礬散體現急症「峻藥快攻」的思路,其組成側重毒烈藥配伍,以開閉通塞為先,適用於實證閉塞之急候,非虛證所宜。此方反映古代對霍亂「穢毒內壅」病機的獨特認知,亦凸顯中醫「相反相成」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白礬6銖, 石硫黃6銖, 白附子6銖。
上為末。
以醉1盞,漬之3日,夜淨洗面敷之。
莫見風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礬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七。 組成:雄黃、白礬各等分。 主治:馬汗入肉。
白礬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 組成:露筋草、白礬。 主治:蜘蛛並蜈蚣咬傷。
白礬散,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五。 組成:屋松、白礬、蜂窩(炒)各等分。 主治:牙疼。
白礬散,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二。 組成:白礬1錢。 主治:霍亂欲吐不出,欲瀉不行,兼之腹痛。
白礬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五引《傅氏方》。 組成:白礬1錢,硼砂1錢,朱砂半錢。 主治:鵝口瘡。
白礬散, 出處:《奇效良方》卷五十九。 組成:白礬(生用)、硫黃(生用)、乳香各等分。 主治:肺風酒渣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