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神應散

秘傳神應散

MI CHUAN SHEN Y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偏寒 (0.5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肺經 18%
肝經 18%
胃經 9%
心經 9%
膀胱經 8%
大腸經 8%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祕傳神應散中的蝦蟆成分,主要是利用其獨特的藥理特性來增強方劑的療效。蝦蟆,特別是一些品種的蝦蟆,含有豐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如蝦蟆肽和其他蛋白質,這些成分具有抗炎、免疫調節及鎮痛的作用。此外,蝦蟆還被認為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和改善經絡通暢,對於一些慢性病的調理有正面影響。

在中醫理論中,蝦蟆的寒性和補益功能可以針對一些陰虧虛損的病症,配合其他方劑中的草藥,形成相輔相成的效果。這樣的搭配不僅能提升整體的療效,還能達到協同增效的目的,從而使得祕傳神應散在臨牀應用中展現出更大的潛力與價值。同時,蝦蟆的使用也反映了中醫對自然界資源的深刻理解與運用。

祕傳神應散中包含白礬,其原因主要有二:

  1.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涼,味酸澀,能燥濕止癢,對於濕疹、皮癬等皮膚病引起的瘙癢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2. 收斂止血:白礬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可用於止血止痛,特別是對於外傷出血、潰瘍出血等症狀,能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

因此,白礬在祕傳神應散中,不僅能有效緩解皮膚病的瘙癢,還能收斂止血,起到雙重作用。

祕傳神應散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脾胃,和中緩急: 大棗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等功效。神應散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各種疾病,大棗的補益作用能增強藥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神應散中可能含有較為寒涼的藥物,大棗的溫性可以中和寒性,避免藥物過寒傷脾胃。此外,大棗還能調和諸藥,使其藥性更趨於平和,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秘傳神應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牙疳」,即牙齦潰爛、腐臭出血之症,多因熱毒上攻或陰虛火熾所致。其病機核心為局部腐肉敗血、毒邪蘊結,傳統以清熱解毒、斂瘡生肌為治則,而本方以外用點藥方式,直接作用於患處,屬外科瘍科常用療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蛤蟆(背綠眼光者)

    • 傳統認為,此類蛤蟆性涼,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其皮膚分泌物(如蟾酥)更以「攻毒蝕腐」見稱,能直折局部熱毒,尤適於潰爛膿瘍。
    • 推測作用:抑制腐敗組織蔓延,促壞死物脫落,現代可能具抗菌、抗炎活性。
  2. 明礬(白礬)

    • 性味酸澀寒,為古代斂瘡要藥,可收濕止血、固化腐肉,並減少組織滲液。
    • 推測作用:凝固蛋白質,形成保護層,降低微生物滋生環境,輔助蛤蟆增強防腐之效。
  3. 小紅棗(去核)

    • 甘溫黏潤,在此方中可能作為黏合劑,緩和蛤蟆、明礬峻烈之性;另紅棗富含糖分,經火煅後或產生焦黑炭體,助吸附滲出物。
    • 推測作用:調和藥性,避免過度刺激,炭化後增吸附收斂效果。

配伍特點與原理

  • 「火煅存性」:將三藥共搗後煅燒成炭,既保留藥性,又增強吸附收斂之力,符合古代「煅炭止血」的經驗邏輯。
  • 「點患處」外用:直接作用病灶,蛤蟆攻毒為主,明礬斂瘡為輔,紅棗調和為佐,形成「清—斂—護」三法並行,針對牙疳「熱毒腐蝕—潰爛出血」之標急局面。

總結
此方以動物藥(蛤蟆)聯合礦物藥(明礬)、植物藥(紅棗),體現傳統「異類相協」的配伍思路,透過蝕腐、斂瘡、護膜三層次,達到局部解毒生新之效。其設計符合古代對「牙疳」外治的直觀需求,亦隱含現代「抗菌+物理保護」的科學雛形。

傳統服藥法


蛤蟆1只(小者,背綠眼光者是用),明礬2錢,小紅棗2枚(去核)。
上共搗成膏,作一丸,火煅存性,為細末。
筆尖蘸藥點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牙齦腫脹痛牙齦潰爛

相同名稱方劑


秘傳神應散, 出處:《松崖醫徑》卷下。 組成:蛤蟆1隻(小者,背綠眼光者是用),明礬2錢,小紅棗2枚(去核)。 主治:牙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