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礬酊
BAI FAN DI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膀胱經 20%
肝經 20%
大腸經 20%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礬酊方劑中包含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白礬酊常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疾病,白礬能有效去除濕氣,抑制皮膚炎症,緩解瘙癢。
- 收斂止血:白礬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能促進創口癒合。對於一些外傷出血,白礬能起到止血的作用,並加速傷口癒合。
綜上所述,白礬在白礬酊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燥濕止癢和收斂止血的功效,使其成為治療皮膚疾病的常用藥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礬酊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根據古籍記載,白礬酊主要用於治療「癬」症。在中醫理論中,癬多指皮膚真菌感染所致之疾病,其特徵為皮膚出現鱗屑、瘙癢、局部皮膚增厚等症狀。古人觀察到白礬具有收斂、燥濕、殺蟲止癢之效,配以酒精度取製成酊劑,能增強其殺蟲滅菌之功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分析
白礬粉(10克)
- 中醫屬性:酸澀寒,歸肺、脾、肝、大腸經
- 傳統功效: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收斂固澀之效
- 現代理解:其主要成分為含水硫酸鋁鉀,具有收斂作用,能使蛋白質凝固,對多種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酒精(90毫升)
- 中醫屬性:辛溫,可行藥勢、助藥力透達
- 傳統功效:作為溶劑可提取藥物有效成分,同時本身具有消毒殺菌作用
- 現代理解:濃度適合的酒精(約75%)能破壞微生物細胞膜,增強殺菌效果
治療原理推理
此方之治療機轉可從以下方面分析:
- 殺菌抑菌作用:白礬所含鋁離子能使真菌蛋白變性,酒精則破壞真菌細胞膜,二者協同增強抗菌效果
- 收斂燥濕:白礬的收斂性能減少患處滲出,改變真菌生長環境
- 促滲透作用:酒精作為溶劑可幫助白礬有效成分穿透皮膚角質層,直達病灶
- 局部療效:直接外用使藥物濃集於皮損部位,避免全身副作用
組方邏輯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法「簡便效廉」特點,針對癬症濕熱蟲毒的病機:
- 白礬為君藥:主攻殺蟲止癢
- 酒精為使藥:助藥力透達,兼輔助殺菌 二者相配,構成一個針對皮膚表淺真菌感染的外用簡效方劑。
傳統服藥法
白礬粉10克, 酒精90毫升。
混合外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白礬酊,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白礬粉10g,酒精90ml。 主治: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