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桑艾煎方劑中包含桑葉,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清熱解表:桑葉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的功效。可針對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咽痛、咳嗽等症狀,與艾葉相輔相成,增強清熱解表之效。
二、 涼血止血:桑葉亦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病血熱所致的吐血、衄血等症狀。桑葉與艾葉共同作用,可有效清熱涼血,止血止痛。
桑艾煎方劑中加入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溫經止痛: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效果。桑艾煎常用於治療因寒邪入侵而引起的經絡不通、疼痛等症狀,而艾葉的溫經止痛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二、止血消瘀:艾葉亦具止血消瘀之功效。桑艾煎中若出現出血症狀,艾葉的止血作用可以控制出血,同時也能促進瘀血消散,改善血液循環。
因此,桑艾煎方劑中加入艾葉,是根據其溫經止痛、止血消瘀的藥性,以達到治療疾病、緩解症狀的目的。
桑艾煎方中加入黃連,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效。
- 清熱解毒: 桑艾煎用於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病,而黃連味苦寒,能清熱解毒,可有效抑制濕熱之邪,減輕皮膚炎症。
- 燥濕止癢: 黃連具有燥濕作用,可祛除皮膚表面的濕邪,並能止癢止痛,緩解因濕熱引起的瘙癢不適。
總之,黃連在桑艾煎中起着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濕熱所致的皮膚病症。
桑艾煎中加入芒硝,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瀉火、消腫止痛的功效。
芒硝味苦鹹,性寒,入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軟堅散結、通便止痛之效。桑艾煎常用於治療熱毒蘊結、癰腫疔瘡、腸熱便祕等症,芒硝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並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毒素,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同時,芒硝也可改善局部循環,加速藥效滲透,提升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桑艾煎方劑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一切火眼、熱眼爛弦,及風眼」,即各類因風熱、火毒上攻所致的眼部炎症,如結膜炎、眼瞼炎(爛弦風眼)等。其症狀可能包括眼睛紅腫疼痛、眼瞼邊緣潰爛、分泌物增多,或風邪外襲引起的眼癢流淚。方中強調「非爛弦減銅綠」,顯示銅綠主要針對腐蝕性較強的糜爛症狀,體現中醫辨證加減的靈活性。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桑葉、艾葉(各10個)
- 桑葉:性寒,疏風清熱、涼血明目,善解肝肺風熱上攻於目,為眼科風熱常用藥。
- 艾葉:性溫,雖多用於溫經,但此處與寒藥配伍,可制約過寒之性,兼能散風除濕、止癢,助桑葉外散風邪。兩者相配,一寒一溫,共奏疏風清熱、調和眼目氣血之效。
黃連(3錢)
- 大苦大寒,清瀉心肝火毒,尤擅解熱毒熾盛所致的目赤腫痛,現代研究亦證實其抗菌消炎作用。
五倍子(2錢)
- 酸澀收斂,能斂瘡止癢、減少分泌物,針對眼瞼糜爛(爛弦)滲出之症,與黃連配伍可斂瘡不滯邪。
朴硝(2錢)
- 咸寒軟堅,清熱瀉火,外用可消腫止痛,助黃連清熱泄毒,並促進局部炎症消散。
銅綠(3-4分,爛弦者加)
- 毒性較強,專攻腐蝕瘀肉、殺蟲止癢,用於眼瞼嚴重潰爛時祛腐生新,非必要則去之,避免過度刺激。
推理綜合功效
全方以清熱解毒為主,佐以疏風收斂。桑艾疏風調和,黃連、朴硝瀉火消腫,五倍子斂瘡,銅綠攻腐,共成「清—散—斂」三法並用之局。外洗直接作用患處,迅速緩解紅腫潰爛,尤其適合風熱夾毒壅滯眼瞼之證。
用藥思路特點
- 寒溫並用:桑葉寒性配艾葉溫性,防清熱過度傷陽。
- 攻斂兼施:黃連、朴硝瀉火同時,五倍子收斂防正氣耗散。
- 隨症加減:銅綠依潰爛程度取捨,體現中醫外治精準用藥。
傳統服藥法
大桑葉10個,大艾葉10個,黃連3錢,倍子2錢,樸消2錢。
如非爛弦,減去銅綠。
上銼。
用水1大盞煎,去滓,加銅綠末3-4分攪勻,以綿蘸溫水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桑艾煎, 出處:《醫統》卷六十一。 組成:大桑葉10個,大艾葉10個,黃連3錢,倍子2錢,朴消2錢。 主治:一切火眼,熱眼爛弦,及風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