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金湯
SHENG JI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幼幼新書》卷十引《嬰孺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6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生金湯中加入黑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黑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對於生金湯所治療的熱毒壅盛,水液停滯之症,黑豆可起到輔助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病情。
- 補益脾腎,增強抵抗力:黑豆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具有補益脾腎,增強抵抗力的功效。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往往體質虛弱,黑豆的補益作用可以增強患者的抵抗力,促進疾病的恢復。
生金湯中加入茯神,主要基於其安神定驚、益智健脾的功效。
茯神味甘、性平,歸心、脾經,能寧心安神,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此外,茯神還有健脾益氣之效,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有助於提高機體抵抗力。
生金湯主要治療心神不安、失眠多夢、心悸怔忡等症狀,茯神的加入,既能安撫心神,又能增強脾胃,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生金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助陽化氣:生金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其症狀多為寒邪入侵,導致體表畏寒、肢體痠痛等。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助陽化氣之效,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促進陽氣生發,進而緩解寒邪侵襲所致的症狀。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生金湯中包含一些寒涼藥物,如石膏、知母等,用以清熱解表。乾薑的溫性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強烈,同時也增強藥物的療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其清熱解表的作用。
生金湯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生金湯以辛涼解表為主,但其中部分藥材如石膏、知母性寒較烈,甘草味甘性平,可緩解藥性之寒,使藥效溫和,避免傷及脾胃。
-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可增強藥效,使藥力更易於到達病竈,提升療效。
此外,甘草還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減輕藥物對身體的副作用,因此在生金湯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生金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生7日後,忽患口鼻青,微驚,胸中冷,視物高」,屬新生兒氣血未充、陽氣不振之證。症狀機理推測如下:
- 口鼻青:反映寒凝氣滯,血行不暢,多因先天陽氣不足或外寒侵襲。
- 微驚:小兒神氣怯弱,陽虛不能溫煦心神,故見輕度驚惕。
- 胸中冷:陽虛陰寒內生,胸陽不振。
- 視物高:可能為虛陽浮越或氣機逆亂所致,古人觀察到小兒眼神上視之異常表現。
此證關鍵在於陽虛寒凝,方劑立意當以溫陽散寒、安神緩急為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生金黑豆(或熟黑豆):
- 黑豆色黑入腎,傳統認為可「解毒、利水、活血」,此處用「生金」命名,或取其「金生水」之意,助腎氣以溫陽。但「生金」原義待考,可能為特殊炮製法(如煅淬)或誤刻。若為普通黑豆,則側重養血補虛、緩解驚風。
- 另有一說,「生金」可能指未經煅製的天然金屬礦物(如金箔),但劑量極小(豆大),或用以鎮驚安神,然與後文「無生用熟」矛盾,故存疑。
茯神1分:
- 專安心神,針對「微驚」之證,安定怯弱之氣。
乾薑1分:
- 溫中散寒,直祛「胸中冷」之陰寒,振奮脾陽以助氣血生化。
炙甘草2分:
- 用量稍重,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協調陰陽,緩解急迫之象(如驚、目視異常)。
全方配伍思路:
- 溫陽為主:乾薑配黑豆(或生金),溫補先天腎陽與後天脾陽。
- 安神為輔:茯神定驚,炙甘草緩急,共同穩定神志。
- 藥味簡峻:小兒臟腑嬌嫩,劑量極輕(以「分」計),且分多次頻服(日5夜3),避免過伐正氣。
推測現代適應症:
此方或可應用於新生兒輕度缺氧缺血性腦病(口鼻青紫、驚顫)、**功能性消化不良(胸腹冷痛)**等屬陽虛者,但需結合具體病情調整。
爭議點與思考
「生金」一藥存疑,若為金屬礦物,需考證其安全性;若為黑豆,則全方側重溫養。此方體現古人「小兒陽常不足」之觀念,以溫補為核心邏輯。
傳統服藥法
生金黑豆大(無生,熟亦得),茯神1分,乾薑1分,甘草(炙)2分。
水1升,煮5合,1服1棗大,日5夜3。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小兒生後7天,突然出現口鼻青紫,輕微驚厥,胸中發冷,視物高於平視的症狀。若症狀較重,應及時就醫。
相同名稱方劑
生金湯,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引《嬰孺方》。 組成:生金黑豆大(無生,熟亦得),茯神1分,乾薑1分,甘草(炙)2分。 主治:小兒生7日後,忽患口鼻青,微驚,胸中冷,視物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