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味丸

耆味丸

QI WE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偏熱 (1.71)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2%
心經 22%
肺經 22%
脾經 11%
三焦經 11%
大腸經 11%
腎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耆味丸」方劑中包含黃耆,主要原因如下:

  1. 補氣健脾: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健脾益胃、生津止渴的功效。此方劑可能針對脾胃虛弱、氣虛乏力等症狀,而黃耆能補益脾氣,提升正氣,改善整體體質。
  2. 扶正祛邪: 黃耆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方劑可能用於抵抗外邪侵襲,或是扶助正氣,抵禦疾病。

耆味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考量其兩大功效:

1. 固腎斂精:五味子味酸性收,入肺、腎經,能固腎精、斂肺氣,有助於補益腎氣,防止腎精外泄,與方中其他補腎藥物協同作用,增強補腎功效。

2. 滋陰生津:五味子亦能滋陰生津,潤燥止渴,有助於緩解因腎虛而引起的口乾舌燥、五心煩熱等症狀,與方中其他滋陰藥物相輔相成,提高滋陰效果。

總體而言,五味子在耆味丸中起到固腎斂精、滋陰生津的雙重作用,進一步提升方劑的補腎益精功效,達到整體協調、治療效果更佳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耆味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婦人虛勞」,屬氣陰兩虛之證。虛勞多因久病耗損、氣血不足所致,常見倦怠乏力、面色萎黃、自汗盜汗等症;婦人經產後氣血易虧,更易見此類虛損。方中以黃耆補氣固表,五味子斂陰生津,兩者協同,正合「虛則補之」「散者收之」之理,針對氣虛不固、陰液耗散之病機。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黃耆(蜜炙)

    • 味甘性溫,歸肺脾經,為補氣要藥。鹽水浸後蜜炙,增強其入腎固本之效,補益中焦之氣以資化源,兼能固表止汗。
    • 鹽制後引藥下行,尤適婦人下元虛損(如崩漏後氣隨血脫)。
  2. 北五味子

    • 酸溫斂澀,歸肺腎心經,既斂肺氣以止汗,又滋腎陰以生津,與黃耆一散一收,調和氣陰。
    • 與黃耆配伍,氣陰雙補,防黃耆甘溫過散,互制互升。

邏輯推衍與方義

  • 補氣為本,固攝為輔:黃耆大補脾肺之氣,佐五味子酸收,使氣足而陰守,適用於氣虛不攝之自汗、崩漏。
  • 甘酸互化,金水相生:黃耆甘溫益脾土(補母),五味子酸斂滋腎水(生子),暗合「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之五行相生理法。
  • 米糊為丸:取其甘平和中,緩補脾胃;鹽酒送服,借酒行藥勢,鹽引藥入腎,強化補虛之力。

此方簡而專,針對虛勞氣陰兩傷之核心病機,體現古代「補斂並用」的制方智慧,尤適婦人經產後氣血失衡之證。

傳統服藥法


黃耆4兩(鹽水浸,火炙),北五味2兩。
補虛敗。
上為末,米糊為丸。
空心鹽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結核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骨質疏鬆症

相同名稱方劑


耆味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三引《蘭室秘藏》。 組成:黃耆4兩(鹽水浸,火炙),北五味2兩。 主治:補虛敗。主治:婦人虛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