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豆湯

黃耆豆湯

HUANG QI DOU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8.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6%
三焦經 16%
腎經 16%
大腸經 16%
心經 16%
肺經 16%
脾經
三焦經
腎經
大腸經
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豆湯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的功效。豆類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能補益脾胃,增強體質。兩者相配,可起到補氣健脾、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2. 相輔相成: 黃耆補氣,豆類滋陰,二者搭配,可以達到陰陽調和,相輔相成的效果。有助於改善因氣虛所致的乏力、食慾不振、面色蒼白、易感冒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黃耆豆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盜汗、自汗」。

  • 盜汗:指睡中汗出,醒後即止,多屬陰虛內熱。
  • 自汗:指白天無故汗出,動則尤甚,多屬氣虛衛表不固。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組成

  1. 黃耆(黃芪)

    • 性甘微溫,歸脾、肺經,為補氣要藥。
    • 功效:益衛固表、補氣升陽,能強化衛外之力,收斂汗液。
    • 針對自汗:黃耆補益肺脾之氣,固攝肌表,調節腠理開闔,減少津液外泄。
  2. 馬料豆(黑豆之別稱)

    • 性甘平,歸脾、腎經。
    • 功效:補腎益陰、活血利水,兼能清虛熱。
    • 針對盜汗:黑豆滋腎陰、清虛熱,協調陰陽,改善陰虛內熱所致之睡中汗出。

配伍邏輯

  • 氣陰雙補:黃耆補氣固表治其標,黑豆滋陰清熱治其本,二者合用,標本兼顧。
  • 動靜結合:黃耆性偏動,走表固衛;黑豆性偏靜,入裡養陰,動靜相宜。
  • 陰陽調和:氣虛自汗與陰虛盜汗雖表現不同,但皆與腠理不密相關。此方通過補氣、養陰,恢復陰陽平衡,使腠理開闔有序。

治療原理
汗為心液,依賴衛氣固攝與陰液內守。若氣虛則衛外不固,陰虛則內熱迫津外泄。此方通過黃耆補氣實衛、黑豆滋陰清熱,雙向調節,達到「斂汗」之效。

三、可能延伸功效
由於黃耆能提升免疫力,黑豆富含植物性蛋白與抗氧化成分,現代或可解讀為:

  • 調節自律神經功能(改善多汗)。
  • 滋養體質(適合氣陰兩虛之疲勞、易感冒者)。

總結:此方簡潔,針對汗證病機「氣陰兩虛」設計,體現中醫「異病同治」原則,透過固表與養陰協同作用,恢復人體津液代謝平衡。

傳統服藥法


黃耆、馬料豆各等分。
2味用水1大碗,煎8分服。半月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夜間盜汗身體容易出汗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豆湯, 出處:《醫學實在易》卷五。 組成:黃耆、馬料豆各等分。 主治:盜汗,自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