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牛蒡甘草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清熱解毒、利咽消腫。方中牛蒡子是關鍵成分,其味苦性寒,歸肺、胃經,能清熱散結,利咽開音,且善於疏散風熱,尤其適用於治療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多等症狀。《本草綱目》記載牛蒡子具有「主風毒熱煩,咽膈不通」之效,可見其在清熱解毒方面的作用。此外,牛蒡子還能通利二便,對於內熱所致的便秘也有輔助治療效果。與甘草相配,甘草味甘性平,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之功,二者合用,既增強了清熱解毒之力,又減輕了牛蒡子可能帶來的寒涼過盛,使方劑作用更加平衡,適用於多種上焦熱毒病症,如扁桃腺炎、咽喉炎等。
牛蒡甘草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牛蒡性涼,甘草性甘,味平,加入甘草能緩解牛蒡的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對脾胃的刺激,更易於人體吸收。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調和諸藥的功效,加入牛蒡湯中,能增強牛蒡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牛蒡甘草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麻痘初作」,即麻疹、痘疹(如天花或水痘)初發之證。古代醫家認為,麻痘屬外感熱毒,初期邪郁肌表,需透發為順。此時若疹痘未暢、熱毒偏盛,或伴咽喉腫痛、煩躁不安,需清解透表,兼顧護正。牛蒡子與甘草配伍,正是針對此病機而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牛蒡子(麩炒)
- 性味辛、苦、寒,歸肺、胃經。
- 炒製後減其寒性,增強透表之力,尤擅疏散風熱、解毒利咽,為治痘疹初起要藥。其辛散可開皮毛,助邪外透;苦寒能清肺胃熱毒,緩解咽喉腫痛,防止熱毒內陷。
甘草(炙)
- 性味甘平,炙後益氣和中,既能調和牛蒡子寒性,又能補脾護胃,防外邪傷正。其甘緩之性可緩解痘疹所致之急症(如咳嗽、咽痛),並協同牛蒡子解毒。
配伍思維
- 透表清裡並行:牛蒡子為主藥,透發疹痘、清解熱毒;甘草為佐使,緩峻護正。二者相配,透不傷正,清不抑邪,符合「治痘宜清透」的原則。
- 煎服法用意:以胡荽(香菜)煎湯調服,因胡荽辛溫透散,能助牛蒡子宣發疹毒,強化透表功效。小劑量(「一字或二字」)頻服,取其輕清上浮,緩圖透解,避免過汗傷陰。
延伸推論
此方簡潔,適用於麻痘初起屬「熱毒輕證」者。若熱毒熾盛或正虛明顯,則需加味(如加連翹、金銀花清熱,或黃芪扶正)。其核心在於「輕宣透邪,解毒不傷正」,體現中醫「治上焦如羽」的用藥思路。
傳統服藥法
牛蒡子(麩炒)1兩,甘草(炙)1錢。
上為細末。
每服1字或2字,胡荽煎湯調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牛蒡甘草湯, 出處:《痘治理辨》卷下。 組成:牛蒡子(麸炒)1兩,甘草(炙)1錢。 主治:麻痘初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