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青硼砂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散風熱,止痛止癢: 青硼砂散以清熱解毒為主,但風熱之邪常易犯表,引發皮膚紅腫、瘙癢等症狀。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熱、止痛止癢之功,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清除風熱之邪,改善皮膚病症。
- 引藥入絡,增強療效: 防風善於走表,可引藥力達皮膚腠理,促進藥物吸收,增強其清熱解毒、止癢消腫之效。同時,防風亦可調節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皮膚病症的康復。
青硼砂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青硼砂散主治濕熱蘊結,導致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茯苓可健脾利濕,助藥力祛除濕熱,使藥效更顯著。
- 清熱解毒:茯苓亦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輔助硼砂、青黛等藥物清熱解毒,消除口舌及咽喉的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茯苓的加入,不僅有助於健脾利濕,更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使青硼砂散療效更為全面。
青硼砂散方中加入五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瀉:五倍子性澀,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青硼砂散主治腸胃濕熱所致的腹瀉,五倍子可收斂腸道,減少分泌,緩解腹瀉症狀。
- 清熱解毒:五倍子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青硼砂散清熱瀉火,消炎止痛,有助於緩解腸胃炎症。
綜合而言,五倍子在青硼砂散中起到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腹瀉症狀。
青硼砂散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消腫止痛:芒硝性寒,味鹹,入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消腫止痛之效。其清熱瀉火可針對因熱毒蘊結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而消腫止痛則可緩解因炎症反應導致的局部腫脹疼痛。
- 引藥下行,促進排膿:芒硝性滑利,具有引藥下行、通利二便的作用。在青硼砂散中,芒硝可以引導其他藥物直達病竈,並促進膿液排出,加速炎症消退。
青硼砂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藥性: 青硼砂散中含有硼砂,性寒涼,容易損傷脾胃陽氣。甘草性甘溫,入脾胃經,能緩解硼砂的寒涼之性,保護脾胃,防止其過度損傷正氣。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它可以調節青硼砂散中其他藥物的藥性,使藥效更加協調,避免藥物相互沖突,提高藥效。
總而言之,甘草在青硼砂散中起著緩解藥性、調和藥性的重要作用,使其更安全有效。
青硼砂散中加入薄荷,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薄荷性涼,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青硼砂散主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薄荷可以幫助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緩解炎症。
- 芳香開竅,通氣止癢: 薄荷氣味芳香,可以疏散風熱,通利鼻竅,對於因風熱上擾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有緩解作用。同時,薄荷也可以止癢,對於一些皮膚瘙癢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青硼砂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青硼砂散主要針對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白礬的加入能有效去除濕氣,止癢止痛,與硼砂、青黛等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收斂生肌: 白礬還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能促進皮膚組織的修復,加速傷口癒合。對於濕疹導致的皮膚破損,白礬能起到保護傷口、促進癒合的作用,避免感染。
白礬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在青硼砂散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共同達到止癢、收斂、生肌的效果。
青硼砂散為一方傳統中藥方,其組成中包含青硼砂、紫河車等多種藥材,每味藥材皆有其獨特療效,共同協同作用以達治療目的。紫河車,即人胎盤,在中醫學中被視為大補之品,富含各種生長因子、免疫球蛋白及豐富的營養物質。其主要功效在於滋補肝腎、益氣養血、強身健體。在青硼砂散中加入紫河車,意在增強整體方劑的滋補效果,特別是對於體弱多病、久病虛損或術後恢復者,能促進身體機能的修復與再生,提升免疫力,加速康復過程。同時,紫河車還具有調節內分泌、延緩衰老等作用,對改善患者整體健康狀態有著不可忽視的貢獻。然而,使用紫河車需注意來源安全及適應症,避免不當使用導致不良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青硼砂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咽喉赤腫,疼痛不消,有妨飲食」,其證屬風熱壅遏咽喉,或熱毒上攻所致。咽喉為肺胃之門戶,外感風熱或內熱上炎,皆可導致氣血壅滯,見紅腫熱痛,甚則妨礙吞咽。此方以清熱解毒、消腫利咽為主,兼祛風斂瘡,適用於急性咽喉炎症狀明顯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清熱解毒:
- 牙消(硝石):性寒,清熱瀉火,解毒消腫,針對熱毒熾盛之咽喉腫痛。
- 甘草:生用偏涼,清熱解毒,緩急止痛,且能調和諸藥。
- 薄荷葉:辛涼透表,疏散風熱,利咽止痛,兼能局部麻醉以緩解疼痛。
祛風消腫:
- 防風:辛散風邪,解表止痛,防風雖性偏溫,但與寒涼藥配伍,可助疏散外邪而不助熱。
- 紫河車(蚤休):清熱解毒、熄風定驚,傳統用於熱毒瘡腫,此處取其解毒消腫之效。
收斂生肌:
- 五倍子:酸澀收斂,可斂瘡消腫,減少黏膜滲出,緩解潰瘍疼痛。
- 白礬:燥濕收斂,解毒杀虫,局部外用能凝固蛋白質,減輕炎症滲出。
健脾利濕:
- 白茯苓:淡滲利濕,健脾和中,防苦寒傷胃,且濕去則熱無所附,間接助清熱。
配伍特點
- 寒涼與辛散並用:薄荷、防風疏散外邪,牙消、甘草清解內熱,內外兼治。
- 解毒與收斂並行:紫河車、牙消攻毒,五倍子、白礬斂瘡,防止熱毒擴散。
- 局部與整體兼顧:外用直接作用患處(如摻藥),內服(蜜調)調和肺胃,針對病機。
此方以清熱為主軸,結合祛風、收斂、利濕,適用於風熱夾毒或熱毒偏盛之咽喉腫痛,其組方體現「清、散、斂」三法並施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防風(去蘆頭)4錢,白茯苓(去皮)4錢,五倍子(去瓤)4錢,牙消4錢,甘草2兩半,薄荷葉4兩,白礬4錢,紫河車4錢。
上為細末。
每用半錢,摻於患處。如咽喉疼痛,用蜜水調半錢,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瀉下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 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青硼砂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九。 組成:防風(去蘆頭)4錢,白茯苓(去皮)4錢,五倍子(去瓤)4錢,牙消4錢,甘草2兩半,薄荷葉4兩,白礬4錢,紫河車4錢。 主治:咽喉赤腫,疼痛不消,有妨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